皖南“宣州窑”陶瓷工艺探微
2018-09-13杨铎成
杨铎成
0 前 言
地处皖南地区的“宣州窑”是安徽历史上三大名窑之一,安徽古代地方窑口因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产陶瓷南北风格明显。尤其是古“宣州窑”在我国地方陶瓷史上享有“昨日月团新试碾,宣州雪白凤州诗”的美誉,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用“泻向宣州雪白瓷” 的诗句对宣州窑白瓷釉色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视觉描述。本文根据古瓷窑址历次发掘的实物及残片,结合宣州的地域人文环境,以及对古“宣州窑”窑址多次实地的调研考察,对古“宣州窑”相关工艺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合当下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探寻“宣州窑”背后的故事,为促进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产品提质增效具有积极意义。
1 宣州与“宣州窑”
古代宣州、徽州均属吴越范畴,两州受吴越文化的影响较大,以州命窑名的历史最早始于汉代。因为,宣州在汉武帝建元2年(公元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此时,宣州已成为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窑地辖浙江上虞一带,汉代以来长期生产造成地方资源枯竭,故而窑工被迫分散,以致后来的龙泉窑、婺州窑、宣州窑、瓯窑、宁波、武义、德清等地窑口的相继出现,其中的“宣州窑”实属越窑青釉体系,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根据尚存的“宣州窑”实物及残片,从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对比不难看出,其与越窑、龙泉窑、婺州窑前期产品有较多相似之处。清朝大学者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提到:“宣州窑元明烧造,出宣州,土埴质薄色白”,进一步说明了“宣州窑”所烧造的陶瓷工艺特色。又如民国时期黄矞先生的陶瓷专著《瓷史》同样对“宣州窑”有多处记载:“宣州瓷窑,为南唐所烧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之”;“五代数十年间有瓷窑可考者有五,曰:耀州窑、郑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等,明确指出了“宣州窑”所烧造的陶瓷产品其功能属性和各窑口分布。从以上史料的记载与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对“宣州窑”烧造的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宣州窑”的存在和在陶瓷史中的地位都是明确肯定的。
历史遗存的发现,有时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2011年8月,宣州周边的宁国红旗陶瓷厂址旁修高速公路时,挖掘出两座古时代阶梯式龙窑。当时宁国市政府及时上报省级文物部门,历时三个多月的发掘,出土完整及半完整陶瓷实物达二百余件,后因经费等原因而被迫停止发掘。几位专家及助手将发掘的陶瓷实物及部分比较完整的残片精心打包运回省博物馆文物鉴定所保管和进一步研究。发掘成果至今尚未公布,此地考察的阶段性小结在宁国市文管处尚有存档可查。此次发掘的陶瓷实物经过分析鉴定,均为东汉时期的产物。由此,可以认定宣州周边一带的宁国,陶瓷烧造在汉代已形成规模性生产,从现有发掘的陶瓷实物和窑口遗存可以进一步勾勒出“宣州窑”陶瓷烧造的发展脉络。
2 “宣州窑”陶瓷装饰材料分析
皖南古宣州及周边宁国地区地处丘陵山区,交通不便,商品运输极其困难。虽然陶瓷产品硬度很高,但比较脆,在运输途中容易出现破碎情况,作为易碎品的陶瓷就地生产是解决这些缺点的最好选择。首先需要具备了就地取材的陶瓷原材料,才能有效解决当地百姓对生活陶瓷的需求。因为具备了天时地利的烧造条件,也就促进了“宣州窑”应运而生。
“宣州窑”现存陶瓷品种及实物、残片照片都来自安徽省博物馆、宁国市文广局文古管理所以及研究工作者的私人收藏。在各山坡丘陵地段各不同窑口调查中结合现场收集的残片对陶瓷胎体料进行了化学成分检测分析如表1。
根据以上化学成分分析,“宣州窑”胎体烧成温度在1180-1220 ℃之间,已成瓷化,胎体吸水率1.2-1.8之间。由于条件所限,残片釉层无法取样分析,只有凭直观视觉经验研究分析。“宣州窑”釉色呈黄绿色青釉为主,也有部分含铁比较重的酱油色,考虑到宣州白瓷的说法,不排除少数窑口出产少量的白瓷及外销入境和大户人家外加工订制瓷,在众多窑口的现场探查,未见一窑口生产白瓷。青釉、酱油色釉有一定的覆盖厚度。主要以石灰石、柴灰粘土为主要原料,就地取材配制生产。针对残片特色,进行了应用研究与分析,并配制新的“宣州窑”胎体料和釉的配比,具体化学成分如表2。
陶瓷主要以胎为骨,釉为衣,从胎骨和釉面装饰分析,胎釉的成分直接影响到工艺效果。如石灰釉物质是氧化钙,主要起助熔作用,具有高温粘性相对小、釉易流动、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等特点,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这种石灰釉。而常见的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氧化钠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可以施厚釉,不易流釉,容易给人一种厚重感。
图1 “宣州窑”现存陶瓷品种及实物、残片照片Fig.1 Collected Xuanzhou ware remnants
表1 “宣州窑”陶瓷胎体料化学成分 (%)Tab.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Xuanzhou ware body (%)
表2 新胎料化学成分 (%)Tab.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ew ware body (%)
表3 釉色化学成分 (%)Tab.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ze colors (%)
3 “宣州窑”造型特征及工艺探索
古“宣州窑”现存器型较为全面地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尺度、实用风貌和手艺条件,主要以盛器、容器、玩物、陈设、冥器、文房、官方监制的酒坛、罐和部分供奉品为主。产品粗犷者多而精致者少,泥料大部分是就地取材,加工方法以石碾、捶打、浸泡、牛及人脚踩为主。成型方法为手工旋转拉坯法、打片镶嵌法、泥条盘铸法等。釉料加工用淘浆沉淀和搅拌冲击法,石灰石及柴灰为溶剂。烧成大部分是梯形及坡形龙窑,利用坡度产生自然抽风,氧化还原烧成。
纹饰也和器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审美风格。古“宣州窑”器型装饰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以原始拉坯纹,压印和波浪纹为主。在研究“宣州窑”传统装饰方法的基础上,现代“宣州窑”器型装饰方法经过工艺创新,丰富了压印纹,增加了跳刀纹、浮雕纹、单独纹和连续雕刻纹,同时结合装饰绘画技艺,丰富了作品内容和艺术层次,使装饰与造型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流畅的线条与器型应用得体,纹样的创意与编排相得益彰。器型变化多样,方圆搭配,刚柔并举,重垒穿插,高矮胖瘦,口底对称,配饰点缀。结合传统釉色,不失古典风格。器型与釉色装饰,具象与抽象共存,适用性与艺术性一体。在强调多用功能的基础上,以线面轮廓应用直线、弧线、曲线来表现刚、柔,波动,使之形成平面立体组合关系,充实造型。强调物体的稳、静、奇、秀、雅、新等多种变化,配比得当,与众不同,具有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特点,彰显了“宣州窑”器型个性与装饰特色。
图2 现代“宣州窑”研发的器型与装饰Fig.2 Shape and decoration of contemporary Xuanzhou ware
“宣州窑”烧造工艺与普通白瓷烧造工艺程序基本同样。由于釉色的原因,烧成范围,氧化还原要求不那么严格,差别不明显,烧成温度都在1260-1280 ℃之间,视觉效果明显。
4 结 论
古“宣州窑”作为江南历史名窑,与龙泉窑、婺州窑、德清窑齐名,受越窑及吴越文化影响较大。古“宣州窑”产品大部属民用及官方酿酒盛器,少数酒坛底款刻有“宣州官窑”字样外,其它主要以无款日用器为主。“宣州窑”作为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皖南地区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更能体现皖南地区当时的文化习俗。由于历史变迁、工艺断代、古窑址分散等原因,“宣州窑”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与进一步开发。自2009年起,当地业内一些有识之士对“宣州窑”工艺进行了相关研究与保护,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何扩大社会及群体对古宣州窑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其欣赏水平,在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传承与创新结合的一条龙经营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