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I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实施体会
2018-09-13刘庆兰
刘庆兰
(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132)
静脉留置针有着操作便捷,降低疼痛等优势,从而在临床中应用率非常高,属于一种新型的输液方式。特别是针对婴幼儿与需长期输液患者。小儿患者的年龄较小,自愈能力非常强,从而提升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对小儿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可评估静脉留置针是否成功[1]。所以,本文就针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观察其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共92例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6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至9岁,平均年龄(4.45±0.96)岁。
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至10岁,平均年龄(4.52±0.95)岁。一般资料方面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差异非常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小儿静脉留置针;②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属;
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血液传染性疾病;③肿瘤;④凝血障碍;⑤精神系统疾病;⑥神经系统疾病。
1.3 方法
通过病理学等方面的检查,患者均需实施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
观察组:对患者实施CQI护理干预。先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成员8名,护士长为组长,带教老师为副组长,其余均为护理人员。成员参与到护理计划中,进行讨论,并改进相关措施,从而达到持续性改进的目的。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后,总结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护理不当之处。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等方面寻找问题,认真分析。
提高护理人员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学培训工作,让其掌握静脉留置针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情况,面对紧急情况可正确面对。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规范自我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完善护理制度,构建输血输液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完全掌握静脉留置针穿刺流程,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对成绩优异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对成绩不理想工作人员进行惩罚,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与患者沟通能力[2],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面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病情告知患者静脉留置针相关流程、作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提高家属健康意识,可有效获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提升护理配合度。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在患者睡觉、玩耍的时候做好看护,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改善穿刺环境,让病患尽量保持安静状态,可在墙上贴上图片,让患者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调整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定时通风,因为温度过高会导致穿刺部位汗液过多或者无法固定,穿刺时一定要选择光线明亮的场所,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血肿部位完善消失,没有硬结,血管保持充盈状态 ;有效:血肿部位有所消失,有硬结,血管保持充盈状态;无效:血肿部位无改善甚至更严重,血流严重受到影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13%;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的89.13%,两组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的13.04%,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持续性质量改进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治疗管理方法,可以完善护理流程,优质细节化管理,在医院药物管理,病房管理以及标本护理等方面均有所涉及[3]。治疗持续性完善可提高改进结果,是良性循环过程,对于静脉留置针所出现的不良问题、患者家属方面以及护理人员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开展针对性改进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对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提升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穿刺环境[4],从而降低穿刺疼痛程度,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取得家属高度认可和满意[5]。
综上所述:CQI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从而获得家属的高度认可和满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