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名人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9-13刘淑妮
文/刘淑妮 赵 钊
在名人档案整理的时间过程中,面对庞杂而丰富的材料,如何来进行分类,收集范围如何来把握,以及多样的记录形式和载体,如何来科学操作管理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载体宜分开存储管理,因为不同的载体的管理要求和条件是不相同的,南京大学在分类的时候直接考虑到了载体,将照片、音频、视频文件归为一类,实物为一类,这样非常有利于保管和利用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名人档案概念的界定不太统一,在归档范围和立档对象的设定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对统一的定义为:自建校以来高校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人物,在其一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
一、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各校名人档案开展的时间和管理状况参差不齐,其中南京大学是设立名人档案最早也最具有引领性的高校,1984年开创性地设立名人档案全宗,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南京大学名人全宗档案管理办法》,名人建档对象为:历届校长、党委书记、两院院士以及经校委会讨论决定的名人,而日常的教职工业务档案作为潜在名人档案的基础,笔者觉得这样的设置非常值得借鉴。西安交通大学也在2015年建立了教师平台,日常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平台日积月累,一方面为职称评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名人档案收集打好了基础。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基层各单位兼职档案员的力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名人档案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及时性,提高了收集的效率。
二、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多途径宣传,提高名人档案意识,完善制度建设
名人档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一般由名人自身保存或者亲属代管,不乏其中有人会认为这是个人的成果和财富,而且因涉及到个人隐私、著作权和肖像权等,不愿意接纳档案馆提出的任何归档方式,长此以往,名人档案的实体安全必然因保管不当或档案意识淡薄而受到威胁。为此,多渠道广泛宣传,将传统的宣传方式和新社交媒体有机结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不失时机广泛宣传,比如:通过召开档案工作会议、校庆院庆等各种重大活动、与名人访谈、微信、微博、定期举办名人展览、编撰名人系列丛书、人物雕像等,吸引师生及民众真真切切地关注名人档案、触摸名人档案,进而享受名人档案宣传所带来的熏陶与激励,来提升名人档案意识,争取名人及各协助归档单位的理解、信任和配合,来反向促进名人档案的收集,为名人档案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而顺畅的外部工作环境。
制度建设是名人档案规范化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无章可循的局面急需改进,仅凭各单位自行制定或者嵌入通用的规章制度之中,会出现参差不齐,质量不一的窘境,相关管理部门应在已开展学校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出台名人档案相关管理办法,既要与整体档案工作法规相协调、相统一,又要针对名人档案的特点,明确其定义、档案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分类的方式等基本操作指南,从而使高校名人档案工作尽早进入有章可循的良性循环之中。在名人档案整理的时间过程中,面对庞杂而丰富的材料,如何来进行分类,收集范围如何来把握,以及多样的记录形式和载体,如何来科学操作管理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载体宜分开存储管理,因为不同的载体的管理要求和条件是不相同的,南京大学在分类的时候直接考虑到了载体,将照片、音频、视频文件归为一类,实物为一类,这样非常有利于保管和利用。
2.建立内外联动机制,创新收集方式
名人档案收集具有传统档案收集工作的特点,要做好人财物的保障尤为重要,目前多数高校是由传统类别收集人员兼任,原本已经繁重的收集任务有点自顾不暇,故从人员配置上,最好能够设置专人专岗,当然以档案专业背景出身最好。收集方式更要多样化,紧靠被动的主动捐赠是远远不够的,强化收集方式,是丰富名人档案资源的重要突破口,加强主动收集,通过与名人或名人家属的交流,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动员,不论捐赠、代管、复制还是购买、录制口述档案都可以,用自己的真诚和敬业打动被征集者,对于档案捐赠者,档案馆可采用颁发捐赠证书或制作名人相关档案荟萃来回馈和鼓励。
有时为了将内容收集齐全,异地收集对于名人档案是必要的,所以从经费上要有保障,另外可以建立单位内部以及区域内外联动机制,如北京大学发动各部门兼职档案员的力量协助名人档案收集的做法,即借鉴传统类别档案管理的经验,建立对内收集网络体系及考核评估体系、激励机制,促进名人档案收集的良性循环。因名人一生上学、工作的区域可能分散多地,故可以目前非常活跃的各种档案工作会议为契机,各种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调功能,设定一定时期内名人档案收集的立档对象后,可建立校际间联动收集、资源共享的良好机制,如借助于信息技术,深化检索系统,借鉴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的运作模式,从联机编目和文献传递来扩大名人档案资源的互通共享。这样一方面很好地避免了限于地域、经费等因素所带来的收集阻力,另一方面加强区域、校际间合作,迎合了新时代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时代要求。
除此之外,联动的意义还在于加强了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以开展较好的学校为榜样,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高校名人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
3.提升收集内容的宽度和广度,合理开发利用
目前,南京大学名人全宗80多个,北京大学人物全宗约50多个,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其它高校名人档案收集普遍存在收集内容太单一,大多停留在名人的科研成果、著作上,极大限制了高校名人档案社会功能的发挥,且因没有统一的规范指导,各校在分类上也是不太统一,如南京大学分类设置为:名人全宗-单位-人名-内容类别-件号,西安交通大学分类设置为:人物姓名-RW(类目代号)XX(分类号)-XX(案卷号),有些高校因材料种类少,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卷,没有设细致的二级分类,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标准的分类虽然不是特别重要,但目前还处于双轨制归档向单轨制过渡时期,相对统一的分类标准对于名人档案实体管理、统计分析、档案工作规范评估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建档对象也应依据年龄做以轻重缓急区分,先已故和高龄,后新生代,一般是一人一全宗,特殊情况也可建立夫妻全宗、汇集全宗,并做好长期有计划地追补跟进,不断提升收集内容的宽度和广度,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生动和丰满。具有长期收集性是名人档案与传统类别档案最显著的不同。实际调研中发现,关于名人在工作中形
成的教材、专著和讲义、论文、重要报告等收集较多,关于人物的生活资料是非常缺乏的,如名人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物品:钢笔、课桌、打印机、眼镜盒、使用过具有时代特色的包以及与学生、社会名流之间的往来函件等,这些在校史馆的建设中是具有非常重要展示价值,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活化,更易为师生及社会民众所接受,而往往这些是非常缺乏的。另外将名人档案的收集和名人口述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来进一步采集有关名人的珍贵史料,也是丰富和延展名人档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再次,由于档案、文物和图书外延上有一定的交叉,不同的高校由于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的隶属管理不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二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因此为了丰富名人档案资源,各保存的单位可将各自有关名人档案清单互通,以方便后期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
名人档案中因涉及个人隐私及著作权、肖像权等,利用时要有所限制,充分尊重名人以及亲属的意见,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优先保障名人以及亲属的使用权,其他人要查阅使用,一定要征得名人或亲属的同意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