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高三
2018-09-13夜雨阑珊
文|夜雨阑珊
看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后,我背着大米、咸菜、换洗衣服等,回学校参加暑假补课。以此为起点,我正式成为一名高三的学生。不过对考大学,我并不抱有希望。按照学校历年的录取统计数据,每年的本科上线人数只有五六人,专科上线人数只有二十人左右。我高二的期末考试成绩名列班级三十位之后。
坐在没有风扇的教室里,汗水湿透衣背。听着窗外的蝉鸣,心里却没有半点涟漪。“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我自嘲地安慰着自己。
数学的随堂检测试卷发下来了。不知道老师出于什么心理,题出得很难,平时数学最好的同学才刚刚跨过了及格线,而我竟然超常发挥,考了80分。“其实也不难嘛,为什么不去努力一次呢?”我握紧拳头,在课桌下狠狠地攥了几次。
因为成绩太差,我羞于向同学谈起我的远大志向,更不好意思去向老师请教学习方法。我如同闯进森林的一头小鹿,在高考规定的五门功课里横冲直撞。记错别字、背古诗词、背政治教材、做数学题。也不管什么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看到题就开始做,拿到资料就开始记。因为以前欠缺的太多,所以每学一点儿都是在填补“历史的空白”。这样跌跌撞撞地学了半个月后,觉得自己进步蛮大的。尤其重要的是,在不断的横冲直撞中,也就闯出了一条路来,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数学基础太差,很多基础知识都不甚清楚。做题时,先把所有的数学教材摆在课桌上,再随便找一道难度大的题目做。在哪个知识点上卡壳了,就哗啦哗啦地翻书。有时候一节课也做不出一道题。坚持做了三周后,数学的基础知识也就补得差不多了,再回头去做前面的选择题、填空题,就觉得没那么难了。在暑假补习结束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基本能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了。
暑假补课结束前,学校举行了一次模拟测试。考试成绩出来后,我被自己的成绩吓了一跳—班级第三名。公布成绩时,老师在表扬我的同时,都还有些许怀疑。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离家返校前,我对父母说:“准备我读大学的学费吧!我要考大学,而且我要考本科。”父亲当时没有说话,笑都没有笑一下。母亲说,考上本科就读,考上专科就算了。
二十年前的高考氛围并没有现在这样浓,当时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我所在的小村庄里蔓延,和我同龄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读高三的,我的小学、初中同学全部出去打工了。周围人对我并不看好,他们也不相信我能考上大学。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觉得读书不如打工划算。我对这些都已经毫不在意。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我考大学的决心和信心。“我一定会考上本科。”我对自己说。
进入高三,那才真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使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同学,也期盼能够在高考时创造奇迹,所以班里的气氛一时有些压抑,全然没有了高二时候的嘻嘻哈哈。
我根据老师的指导,对自己的学习做了简单的规划,然后就不顾一切地埋头向前冲。语文的错别字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数学的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政治书背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除了读书,我还有生活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必须自己蒸饭,自己到水井里打水,吃自己从家里背来的大米、咸菜。我每周六下午都请假回家背米、背菜,顺便给家里挑一缸水。为了赶上星期天上午的第一节课,我凌晨五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一个人背着大米、咸菜,匆匆往学校赶。由于早饭是头天晚上就蒸好了的,所以夏天的早饭总有一丝馊味。虽然学校已经与供电所进行了协调,为高三的教室布置了专门的线路,但是停电还是经常的事情,大家就点着煤油灯、蜡烛学习—到了冬天,又不能打开窗户,一停电总觉得很闷。
大年三十除夕夜,家人吃过晚饭,都到客厅里看春节联欢晚会去了,我独自坐在火垄(在屋里地上挖一个正方形的坑,四周砌上条石,在中间烧火取暖)前做数学题。由于没人加柴,火渐渐熄灭。我搓着手,顾不得寒冷继续做题。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从旁边抓起一把干松毛扔进火垄里,随着“轰”的一声,干松毛燃起来,我就着火苗暖一暖手,然后继续做题,一直做到春节联欢晚会结束。
当油菜花开的时候,晚睡早起的同学渐渐少了,我对自己能够考上大学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所以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学校也不再允许学生无限制地熬夜,每天晚上十点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就站在教室门口,把学生往寝室里赶。虽然人进了被窝,但是总觉得睡不踏实,于是有时就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复习,或者躺在床上默背古诗词、政治课的内容等。每天早晨四五点钟,我们就从床上爬起来,开始早读。
高考前夕,我数了数自己的作业本,仅数学一科就有16本。政治书真的被我“读”破了。于是,我信心满满地走向考场。
学校发榜的日子恰逢赶场日,我和一个同学挤到校门口的高考红榜前看名字。他指着榜单说:“看,你考上了本科。”我刚把手一抬,被人挤了一下,手里的墨汁瓶没有盖紧,墨汁一下子洒出来,全部倒在了我的衬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