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木相见

2018-09-12赵翼如

莫愁·时代人物 2018年7期
关键词:记忆同学学生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当年冬天,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参考,录取40.2万人。77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相隔仅半年。

恢复高考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与真理标准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一起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三大里程碑事件。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国家与一个时代的拐点,为我国的发展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

作家赵翼如就是77级大学生中的一员,跟着她的记忆,我们能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及个人命运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编辑同学纪念册时有一种奇妙感觉,好像自己从头再长大一遍。相关图文打动我的,是“77级人”在中国一个特殊节点上的切身回望。

学生时代早已过去,但它暗自构成了我们的现在。

最让我心念的,是校园那树。中大楼隐在绿荫深处,植物园气味弥漫过来。阅尽苍凉的古银杏,如大地上的神来之笔,留给我太多关于成长的记忆。

一茬茬学生,像它旁逸斜出的枝节,朝天空不同方向伸展,叶子随风浪迹天涯。某日,被它的主干一把抓回,循其来路,发现根须缠结的“互联网”——这就是同学了。同学,一个带有阳光意味的词汇。“只需一眼,就把对方看回到童年。”

一切诚念终将相遇。

总是树影摇开记忆。阳光下极生动的一笔,是树里树外蹦跳着的球,追着一路疯长的花,野得有趣。

说实话,前台的正剧多半忘了,记住的尽是树叶般的小零碎:敲响脸盆去装食堂大锅菜,擦亮火柴偷烧煤油炉;操场上一个越位动作,树林间一瞥慌乱眼神;寝室角落的木箱,课堂最靠边的座位;还有缓缓响起的弦上声音——同学排演小提琴协奏《梁祝》,我拉手风琴为其伴奏。传为笑谈的,是我居然穿手缝的老棉鞋走上舞台……

我的读书影子,捺印在叶片上——喜欢背靠老树发呆。树下杂草丛生,伴随着同学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辩。老树包容,懂得沉默。书页与树叶搭伴,风来凑趣翻篇。阳光不时更新树的姿态,叶子每一瞬间都不同。

是隐喻人性的复杂,抑或个体的独特?

穿行在古木间,“嗅一口浓荫”,把生命的气根探向绿野,忽然就有了自由呼吸,就打开了世界另一维度。树的参差多态,呼应着变革大潮。于是有了别样的“活”:不再“僵硬”“紧绷”,不再是横平竖直的统一枕木。

我的草木气质,得益于老树的滋养。在我“眼前一黑”的人生暗夜,透过树影,同学的关切目光,让我重新“眼前一亮”。

我相信同学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亲缘关系。也许和而不同,但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场。同學之于人生的重要价值,是否在于这份暖意,这种超时空的感知连接?

一次同学聚会,我开玩笑提议:同学就是同学,平起平坐没高下。不管谁当了多大的官,同学之间一概直呼其名。哪位犯规,罚酒三杯!现场一片掌声呼应。不知谁撞进来喊了声某厅长,立刻被同学灌得狼狈……

记忆常寻旧路找来。

如今,一棵老树把我领回起点。再度与古木相见,是故人相逢的感觉。依然是一本尚待翻读的大书,依然有家一样的亲切。

有人感慨:是我把自己从树做成了家具,完成自己的突变。而朗弗罗语出惊人:诗,是我这种笨人写的。只有上帝,才能创造一棵树。

我不觉已成飘零的落叶,带着被岁月磨洗的枯黄。落叶谢幕的神情,是平和的——已从一切纠葛中挣脱,一片闲心对水云。

冬天的黑白两色,远比春夏的缤纷真实,因为它规避了修辞。我愿老成一只旧箩筐,装下“光阴的故事”;我愿老成一部留声机,存放过往的回忆……

感谢老树,让我与大地建立了贴切的关系。只要有幸在这树下生活过,那么无论飘多远,它恒久的关照,都将与我同在。

(赵翼如,作家,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散文集《倾斜的风景》《有一种毒药叫“成功”》等,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

编辑 夏洛克

猜你喜欢

记忆同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学生写话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聪明的学生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