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分析
2018-09-12杨艳辉赖蓉辉
杨艳辉 赖蓉辉
【摘要】目的 分析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30例参照组和30例干预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在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SAS评分(47.2±1.3)分和SDS(50.6±1.4)分低于参照组(58.4±2.2)分、(60.34±2.6)分,且P<0.05;结论 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缓解其焦虑、抑郁效果显著。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8.23..02
抑郁症患者主要是一类以意志行为减退、思维迟缓、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情绪烦躁、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悲观等。迄今为止,关于抑郁症依然无特效治疗手段,临床研究发现,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具有改善其焦虑、抑郁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遂宁市民康医院收治的60例抑郁症患者,采用简单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2例、18例,中位年龄为(35.4±2.8)年,平均病程为(1.3±0.5)年。参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4例、16例,中位年龄为(35.4±2.8)年,平均病程为(1.3±0.5)年,干预组和参照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性充分。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含提醒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卫生,遵医用药等,干预组则是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护理内容如下。
1.2.1 急性阶段心理干预
这一阶段患者容易出现自卑、绝望等不良心理,再加上医院环境刺激,可能产生自伤或者自杀的念头,护理人员必须弄清楚患者性格,抑郁症发病原因,评估其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支持、劝说等护理。
1.2.2 诊治阶段心理干预
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同患者谈心,在交谈过程中准确把握患者心理纠结点,及时阻断患者负性思维,增强患者治疗信心。针对存在自杀倾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其安全护理,最好将其安排至便于观察的大病房中,保证光线明亮,设施安全,并提醒家属在照看过程中注意警惕患者自杀,以防其出现自杀行为,并同患者开诚布公的谈论自杀这一问题,在谈论过程中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1.2.3 恢复阶段心理干预
处于恢复期的抑郁症患者,其病情逐渐得到改善,在此过程中,其思维能力、认识功能都会相应改善,与此同时,患者对自身抑郁症的全部感受以及各种情绪也会随之而来,例如:他们担心自身被排斥、被指责、被歧视等,对此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情绪波动和思维变化,尽量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理解、支持等,帮助患者恢复其社会功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采用焦虑评分量表(SAS)和抑郁评分量表(SDS)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总分为100分,SAS评分高于50分则患者存在轻度焦虑症状,SDS分值高于53分则患者存在轻度抑郁症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数据对比应用SPSS 21.0数据统计软件,患者例数以n表示,SAS和SDS评分以均数(x±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明显。
2 结 果
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治疗后,干预组SAS评分和SDS低于参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明顯(P<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迄今为止,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依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跟心理、环境、社会因素有关,上述因素相互作用[1]。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思想迟缓、心境低落、意志消沉等,临床上治疗抑郁症常用抗抑郁药物,但是治疗效果不太理想[2]。在本文中,通过对30例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结果发现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效果显著。心理护理干预指的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来改变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从而逐渐改变患者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帮助患者在面临抑郁症治疗、护理、康复等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抉择,从而减轻或者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影响,自愿配合治疗,从而改善不了心理状态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秋艳.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康复的疗效[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04):511-513.
[2] 地 娜.心理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1):202+215.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