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2018-09-12秦小梅
秦小梅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分析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获得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结论 良好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应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5..02
冠心病是临床治疗中经常遇到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公民公共健康的疾病之一,加强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十分必要。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为77,43:81,39,对照组年龄在44~81岁之间,平均年龄(62.3±6.9),病程在1年~20年之间,平均病龄(10.2±0.7);观察组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61.9±7.1),病程1年~20年,平均(10.1±0.6)。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单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陈旧期、心绞痛间歇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4,18,8和88,22,10,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以一年为周期,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比如病情监测、日常感染预防和护理、病情监测和用药指导及护理等。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比如入院指导、用药指导、饮食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具体如下:
1.2.1 入院指导
冠心病患者住院前,医院应制定好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接待,协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引导患者带到病房,并告知主治医生和负责护理人员的名字,联系方式,嘱咐好病房内物品的使用情况,在亲切周到的言谈举止中获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帮助患者降低抵触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
1.2.2 病情监测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注意观察和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电解质变化情况等,应明确告知患者和家属药品的名称、成分、药品作用、用药时间、用药次数、用药剂量、用药时的其他注意事项等,应提醒患者随时携带甘油等。
1.2.3 饮食和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比如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一些低盐、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类的食物等,保持营养和健康。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戒酒,不和咖啡浓茶,按时作息,睡眠充足,不进行激烈运动,保持情绪平稳,不过分刺激和紧张等。
1.2.4 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需要长期治疗的一种疾病,所以很多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必须引起重视,应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和患者和家属沟通,倾听和了解患者的心声,安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开导患者、鼓励患者,结合患者家属、社会、医院给予患者关心,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能信赖医院及相关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提高治疗效率和质量。
1.2.5 康复训练
冠心病治疗中,康复训练对治疗进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忽视。护理人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层次、科学的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有呼吸训练、放松性训练、呼吸训练、室内步行训练、有氧训练等,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不同治疗阶段合理安排。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的生活质量表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表具有7个维度36个条目,7个维度主要是健康变化、总指数、躯体活动、睡眠、情绪反应、疼痛、精力,分数在0~100之间,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计算资料,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 论
冠心病是长期困扰人类生活的一种疾病,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治疗进度和治疗效率,各医疗机构应加以重视,积极提高综合护理干预,促进冠心病治疗和护理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 珍.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4):11573-11574.
[2] 张 云.综合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12),2017,8(12):189-190.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