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耳鼻喉手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探究
2018-09-12吴学举
吴学举
【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进行耳鼻喉手术之后,使用镇痛药物治疗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耳鼻喉手术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的是双氯芬酸钠片进行镇痛,参考组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的是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参考组,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33%,明显低于参考组的21.33%(P<0.05)。结论 对于进行耳鼻喉科手术的患者,使用双氯芬酸钠片的镇痛效果要显著优于芬太尼透皮贴剂,且出现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因此该种镇痛药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耳鼻喉手术;疼痛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5.14..02
耳鼻喉疾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现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为手术治疗,由于术后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疼痛,因此为缓解患者的疼痛,就必须要选择良好有效的镇痛药物对患者进行疼痛治疗。现今常见的镇痛药物主要有双氯芬酸钠片与芬太尼透皮贴剂,为了研究这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我院将其引入到了对150例患者的疼痛治疗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耳鼻喉手术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75例,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为(37.2±1.6)岁。参考组组患者同为75例,其中男患者39例,女36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为(38.6±1.1)岁。所有患者中有67例行扁桃体切除手术,49例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8例行鼻骨骨折修复手术,16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两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除使用的镇痛药物不同以外,其他各方面均无对比意义。
1.2 方法
参考组患者在手术镇痛时使用的镇痛药物为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首先对患者的前臂内侧使纱布蘸清水进行清洗,待自然干燥以后,使用芬太尼透皮贴贴于清洗部位,剂量控制在2.5 mg,进行时长为2 min的按压,直至其与皮肤接触充分[1]。研究组患者在手术镇痛时使用的是双氯芬酸钠片,该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剂量也不相同,如果患者未成年,使用的剂量通常在
0.2~3.2 mg/(kg·d),如果患者已经成年,使用的剂量为48~150 mg/d,具体结合患者的疼痛情况口服2~3次。
1.3 观察指标
使用不同的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镇痛以后,主要对药物的镇痛效果、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以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药物的镇痛效果分为显效:患者的痛感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消失。有效:患者的痛感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痛感未得到明显改善。评定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时使用的是“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更为科学的评分,选择的评分时间点分别为患者刚清醒、4 h后、8 h后以及1 d后,患者的得分越低,代表患者存在的痛感越低。不良反应由医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镇痛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镇痛有效率=(显效+有效)/75×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出现例数/75×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的软件是SPSS 14.0,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使用不同的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镇痛以后,其镇痛效果、术后疼痛程度以及良反应情况对比如表1、表2、表3所示:
3 讨 论
现今在耳鼻喉术后过程中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两种,一种是芬太尼透皮贴剂,另一种是双氯芬酸钠片[2]。为准确分析出这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本次研究将其引入到了接受耳鼻喉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中,研究表明,使用双氯芬酸钠片进行镇痛的研究组患者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进行镇痛的参考组。因此可以得出,对于进行耳鼻喉科手术的患者,使用双氯芬酸钠片的镇痛效果要显著优于芬太尼透皮贴剂,且出现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因此该种镇痛药物值得在臨床治疗中应用推广[3]。
参考文献
[1] 梁 飞,詹小燕,刘俊平.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医生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33-35.
[2] 李 峰.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8):62-63.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