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018-09-12方张平黄伟高红霞

科教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建筑结构高职教学方法

方张平 黄伟 高红霞

摘 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把握好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立足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结构”的教学效果,例举五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 技术技能型 建筑结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6.062

Abstract There is a way of teaching, but there is no definite way. It is the key to success or failure of curriculum reform that you should get the right way and grasp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v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give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technical skill typ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职教育提出培养满足经济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建筑结构”是高职院校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凌驾于很多基础课程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课程,同时也是建筑行业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八大员”岗位考试以及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的必考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目前该课程大致由建筑结构基础知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四大板块组成,主要学习内容为建筑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去解决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问题,从而进一步研究建筑构件的设计类型、材料选择、构造要求等方面问题。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新概念理解难度大、公式繁杂冗长、符号系数多样化、各类规范规定构造要求均具有多变性。通过对学生和授课教师的走访调查,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存在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授课难教的现状,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推导、轻实践培养,重系统知识、轻专业需要,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从事于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相违背,[2]故有必要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明确所授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动该课程更好的发展。

1 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全国各大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家学者对“建筑结构”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客观教学条件的制约,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年年扩招,进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尤其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理混合组成班级,文科生不善推导计算,理科生不善原理分析,而“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更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物理、识图等课程作为学习基础,传统的纯碎理论课堂教学,学生缺少形象的感官认识,从一开始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就模糊不清,建筑构件的识图更是有误,自然不谈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做公式推导和工程应用,从开始的想学但是难学到后来学不懂,逐渐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厌学恐惧情绪,学习效果差。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在有限课时内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一味追求授课进度,对教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教学内容轻实践重理论,脱离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此外授课教师大多数上都是研究生学历以上,授课模式很容易沿袭自己本科、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切实定位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尽管采用一些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但并未从本质上扭转学生学习缺乏创新、主动性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甚微。

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下面根据“建筑结构”课程的特殊性阐述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2.1 “必须够用”教学法

依据淮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筑结构”课程被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64学时,理论课时结束后有为期两周的实训课程。基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高级应用性人才,在不改变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授课内容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优化整合授课内容,适当删减某些章节,合理分配学时,突出重难点,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王家鼎主编的“建筑结构”(第三版)教材为例,内容包括基本理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四个模块,分设23章,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完所有课程内容不现实更没有必要。就课程内容而言基本理论为学习入门,三大结构互为独立。但就目前建筑工程实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占较大比重,受力构件主要为梁板柱,受力类型主要为弯压拉扭,应侧重学习;砌体结构由于抗震性能差应用相对较少,可通过后期实训课程加强对砌体结构的构造要求和抗震要求;此外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钢结构发展迅猛,有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钢结构工作,故应增加学时加强教学力度。

2.2 “流程图”教学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建筑结构”所有知识内容都是陌生的,没有系统的学习概念,尤其是遇到繁杂冗长的公式,思维更是一团乱麻,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作为授业者,可以将整个知识体系条理化、清晰化,将每个模块之间、每章节之间、每个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相互关联通过“流程图”显示出来,明确学习方向,突出学习重难点,让原本步骤繁杂的公式应用瞬间简明化、条理化,解题思路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程序化思维。一张好的“流程图”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3 “生动实例”教学法

“建筑结构”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工程实例的不熟悉,课程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高职学生学习起来似懂非懂,很难从结构理论本身建立起对建筑结构的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课程内容生活化,即用通俗易懂源于周边生活的“生动实例”来具体化某些生硬的概念,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对课程的学习。如在第一堂课引入建筑结构的概念时,可将建筑结构比作人类自身的骨骼,骨骼系统除了让人类承托自身重量并能自由站立不倒,还能承受其他荷载,不同生命体具有不同的骨骼系统,不同建筑物自然具有不同结构系统,如框架结构、筒体结构、桁架结构等。[3]这样的开场白自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像。如在讲授受压杆件稳定性问题时,可以举学生们感兴趣的举重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为例,举重运动员大多数身材矮壮、腿短而粗,重心低下盘稳,在举杠铃时容易举起并站稳,易于取得好成绩,若让篮球运动员举相同重量杠铃,不但举起困难且容易折腰受伤。这就是稳定性问题,临界力与长度的平方成反比,矮胖的构件临界力大于长细构件,其稳定性更好,承载力更高,因此在学习受压杆件稳定性知识时需要注意长细比不能过大,要引入长度系数的概念。类似这样与建筑结构有关的“生动”实例其实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多收集资料并合理引入教学活动中,只有容易被学生吸收进去的知识才是高效的。

2.4 “任务驱动”教学法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没有把学生放在主导位置,听课效率差,學习效果通常以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来评定,考核方式缺乏代表性。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操作型一线人才,应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适时适量给学生布置对应的学习任务,即“任务驱动”教学法。[4]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每当完成一个任务,学生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伴随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感,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导变成指导,将传统传授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为每一位学生创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创新的开放空间,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充满朝气、充满个性、充满人性。

2.5 “直观模型”教学法

“建筑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为了实现校内课程教育与校外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应尽可能将课堂搬到建筑工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中去,利用实实在在的建筑结构给学生感官上、视觉上带来冲击,配合教师的适当解说,充分把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生动的实物相结合,减少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该课程实用性的认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已建的建筑模型室来进行教学,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的模型能立体地显示建筑结构特征和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利用模型的拆卸、重组,更容易展示建筑结构的三维空间,使授课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如在讲授钢筋混凝土梁时,可以通过模型展示纵向受力钢筋、弯起钢筋、箍筋和分布钢筋,梁的构造要求、配筋类型及装配方式等,加深概念知识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该门课程,从而提高独立分析能力,强化综合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把握好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学方法不存在特定的形式,并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更新,但只要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都应该提倡。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仅只是喊喊口号,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并随时检验,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人民出版社.

[2] 柳红燕.浅析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实践[J].新西部,2014.2:132.

[3] 王广利.“建筑结构”教学中生动实例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31):134-136.

[4] 刘悦.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尝试[J].价值工程,2015.19:204-206.

猜你喜欢

建筑结构高职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