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高血压病防治的浅析

2018-09-12孙越臣覃海龙云雪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9期
关键词:治未病高血压病

孙越臣 覃海龙 云雪林

【摘要】中医“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之一,它是对疾病的发生与传遍做好预防和早期治疗,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高血压病现已成为人类心血管健康的杀手之一,主因其发病率高,并发症较多且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防治对高血压病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贯彻“治未病”思想,结合中医药,针对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加以探讨。

【关键词】治未病;高血压病;中医药防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9..02

高血压病是一种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2],是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最常见的心脑血管发病因素之一。近年来运用各类降压药虽能暂时缓解血压升高,但不能直接解决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心逐渐以“未病”思想为中心开展。本文在高血压病现代病理研究和中医对已病、传病认识的基础上,将从中医角度对该病的防治进行相关浅析。以期将治未病理论和中药运用结合,达到有效及早防治。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无“高血压”病名,因其常见症状为眩晕、心悸、失眠等,故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

1.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

情志致病: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创立,和中医情志学说的思想不谋而合,且肝为调畅情志之主脏。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肝郁化火,气血逆乱,肝阳上亢,进而出现头目眩晕,失眠不安等表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饮食不节:研究表明,肥胖和超重是影响中国地区人民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饮食结构则是主要诱因之一,恣食肥甘厚味,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湿邪内停,日久化热,痰热互结,蒙蔽清窍,发为昏冒;《血证论》曰:肝属木,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則血脉流畅。;嗜食咸味,血脉凝滞,火盛耗伤阴血,血不养筋,又能化风,亦致眩晕。又《灵枢·五味论》云“咸走血……注于脉……血与咸相得则凝”。

先天不足: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人体始生受之父母,发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遗传因素与其相似,属中医“先天禀赋”范畴。

1.2 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

高血压病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生理病理过程,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等因素交互作用而致,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痰随风动,瘀滞脉络而发病。其病性有虚实两端,阴虚肝风内动、血虚脑失所养、精亏髓海不足。实者为痰浊壅遏,化火上蒙。临床观察,发生于年轻者多责于痰瘀(肥胖、高脂血症所致);发生于年老者,则气虚血亏,髓海空虚。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2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范的运用

中医学历来重视防治。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未病”的指导思想。《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阐明了为未病先防的思想。因此发挥中医治未病的干预措施,对高血压的预防效果显著。

现代医学将高血压划分三级:一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二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60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三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3]。

高血压病的I级预防是对其前期的防范。《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既通过改善自身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控制食盐摄入等等增强正气外,并通过调整自身工作环境,或者锻炼身体,来增强人体的体质等来达到Ⅰ级高血压的预防。

Ⅱ级预防是对高血压病情发展的防范。也称“三早”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素闭·八正神明论》所言“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指既病防变。既得病之后,争取早期治疗,以防止脏腑间的蔓延与传变,使病情减轻或者向痊愈方向发展,此则为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Ⅰ级预防未能有效控制血压的升高,从危险层面考虑,必须使用降压药物来进行强化治疗。

Ⅲ级预防是高血压并发症的防治。高血压病的二、三级阶段,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损害,以及此引起心、脑、肾、视网膜的并发症,已患高血压病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防治发生可致命的并发症。众所周知,目前治疗高血压首选非药物治疗和身心健康治疗法,可当面对Ⅲ级高血压预防与康复治疗时,除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外(精神调控、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外,还应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后的中医药的应用。贯彻中医养生思想及中医药的合理使用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并对身体健康程度不同状态的人给予相应的治疗。

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治疗的运用。

3.1 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善血压的途径,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达到降血压的目的。主要包括精神调摄,饮食的调养,适当运动等。近来,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有关高血压的前期的处理,主要为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肥,精神调摄,增加锻炼等。2000-2001年进行的PREMIERS试验说明了对高血压前期人群,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合理、控制体重、运动锻炼)不仅可良好的控制血压,而且可减少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3.1.1 精神调摄

现代人们工作压力大,思考问题较多,易出现忧思恼怒,心理失衡。一旦情志偏激,出现血不养肝,水不涵木,致使脏腑功能紊乱,则易发生高血压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避免和消除长期紧张,焦虑等应激状态,是减少疾病发生的措施,而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调节失常不谋而合。

3.1.2 饮食调养

美国心脏学会(AHA)在2006年6月在线公布了饮食与生活方式建议的更新版。与以往不同,此次AHA特别强调:改变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同样重要,80%的心血管疾病可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得以预防[4]。人们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调整膳食,合理锻炼改善血压,降低发生的几率。

戒烟、戒酒:戒烟、戒酒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可能。《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今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5]。”因此教导人们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及过咸伤肾之品,减少肥胖,并合理制定膳食计划对于降低并维持血压水平尤为重要[6]。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高盐高脂饮食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的观点是一致的。

3.1.3 体育锻炼

临床研究表明,肥胖者易患高血压。另外肥胖者常患有高胰岛素血症,交感系统活性增高[7],且脂肪细胞可产生过多的血管紧张素原等可能是其出现高血压的原因。此类原因可根据年龄、病情及个人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估,通过体育锻炼,增加适量的有氧运动,促进气血畅通,以达到代谢功能增强改善病因的目的。

3.2 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瘀血、痰浊的产生是本病长期的阴阳失衡、气血逆乱导致的病理产物,这也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丹参、丹皮、赤芍、川芎,蒲黄等。这些活血化瘀药物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西医所擅长的是降低血压,而抗血管硬化是中医所长。因此在临床中仍不能抛开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有一些中藥的降压作用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得到证实[8],如桑叶:有降血脂作用,抑制血清脂质增加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9]。牡丹皮:抗心律失常并拥有降压作用。柴胡: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作用。怀牛膝: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并具有降压、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生地黄:由于计量不同,对血压降低也有不同的影响。川楝子:抑制呼吸中枢,抗肉毒作用,因有毒性,可引起内脏出血,血压下降而形成急性循环衰竭故不用此药。天麻:具有平肝熄风,主治眩晕眼黑等症,并有降压,抗炎,促进免疫的功能。杜仲:具有抗衰老作用、并且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血压作用上,临床表明,杜仲主要的降压成分为松酯醇双葡萄糖苷。桑寄生:降脂,镇静作用,与肉桂、牛膝、天麻配伍,治高血压80例,总有效率为97.5%[10],桑寄生苷0.05~2mg/kg静脉注射,有不同的降压作用。栀子:保肝利胆,拥有镇静催眠,镇痛等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引起血管扩张和外周阻力降低,是降血压机制之一。泽泻:降血脂、利尿作用,对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都有抗高血压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轻中度高血压主要的中医证型为肝阳上亢,而天麻钩藤饮具有很好的改善血压效果,并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作用,降低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等疗效显著[11]。

4 结 语

总的来说,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养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手段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的防控高血压病。贯彻治未病思想,不仅能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还可以减轻并发症及致残率和死亡率,证明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在更加深入的研究,及理论完善的情况下,致力于降低高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病几率。

参考文献

[1] 吴林秀,应燕萍.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16-417.

[2] 陆再英,钟南山.西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51-264.

[3]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2-163.

[4] 马利红,为了健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自AHA的建议[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6-29.

[5] 程士徳.中医学基础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4-265.

[6] 刘倩倩,孙贵香,何清湖,等.高血压前期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6(12):745-747.

[7]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2-256.

[8]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2-74

[9] 王本详.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4:1331.

[10] 文茂森,等.川穹泽泻散治疗高血压80例.陕西中医,1997,

18(9):393.

[11] 周 波,曾启全,彭卓嵛.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4):230-231.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治未病高血压病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肿瘤的预防措施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