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9-12王进
摘要:建筑设计课程是五年制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大学五年中有四年都有该系列课程。以往的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为主,为增加学生主体学习动力,采用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主体动力;教学模式
一、 “建筑设计”课程概况
“建筑设计”课程是贯穿建筑学专业的一门系列课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计8个学期,每学期有两个设计课题,每个课题有8个学分。每周8学时,每个学期16周,共计128学时。其中一年级还包括实践环节,主要是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评图。该系列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初步设计、深入研究和提炼、设计的进一步构思、基于数值模拟下的电脑精细化设计、适宜的建材和构造原理、手工及3D打印模型制作、Revit图形制作、场地研讨、施工图的绘制这些环节。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过程繁杂、多学科的含量极高,地位在该学科中举足轻重,学好该课程需要掌握大量知识和技术原理,包括构筑物的结构原理、国内及国外的建筑历史理论、暖通理论、构思的表现能力、建筑给水和排水原理、生态环境知识、建筑构造应用能力等这一系列的知识体系,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就是一门积极关键的课程。
二、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及目标
本次教研教改的团队成员有5名,项目主持人为高级职称,拥有十五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其中一人分别获得校微课大赛一等奖、省微课大赛二等奖,在本系列精品课程中担任主讲人之一。一名刚进校工作的助教在本系列精品课程中担任资料收集者,参与视频制作,还有一名教师为第14期校青年教师培训优秀教师。团队成员在近一年内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一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结合相片墙体在苏北地区的应用研究》,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建筑学专业〈场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指导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并且獲得优秀指导老师奖。在江苏省微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江苏省继续教育微课资源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并且获得校级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1. 内容选择(建设前后对比)
本课程是我校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系统且全面地介绍了建筑学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建筑学的概况,专业学习目的进一步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该课程的建设将为整个《建筑设计及其原理1-5》课程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价值。建设前本课程内容为固定建筑类别设计,师生的积极性均不够高涨。建设后本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每年的大学生REVIT建筑竞赛开展。
2. 内容组织(建设前后对比)
建设前内容按照任务书按部就班的开展,以老师灌输式教学为主。
建设后内容按照每年更新的任务书开展,要求学生更多参与互动。教学内容是:人与自然——候鸟之家建筑方案设计。
(1)教学方法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本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采用“黑板+PPT+网络课程”三维立体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增加课堂上学生小组学习、大组讨论等形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2)教学手段更新: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3)建成一个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所有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公布,使开放课程网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并为建筑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4)针对学生学习方式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需求。按照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计采取相对应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建议
本次教改挑选三年级的《建筑设计及其原理4》为研究对象,《建筑设计及其原理4》是与《建筑设计及其原理》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对毕业生贡献巨大。该课程的建设将为整个《建筑设计及其原理1-5》课程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价值。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的最重要一门课程,较全面地介绍了建筑学知识和国内外建筑技术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建筑学五年学习期间最迷茫阶段获得新突破、是未来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目前的发展动态,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激励学生热爱本专业。《建筑设计及其原理4》课程主要为建筑学专业及与之相关的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室内设计等专业学生而设计,但是由于本课程涉及面广,且专业深度适中,所以对于社会上与之相关的设计工作者及建筑学爱好者也是一门非常好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广的普适性。
三、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教改过程拟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方法按照如下方式开展:
1. 绪论(1课时)
本章是对本课程的一个概括总结,通过对建筑的时空性、功能性、技术性和经济性、文化性及艺术性等基本属性的认识,把握建筑的含义和内容。教学方法:板书、PPT、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2. 建筑的意义(1课时)
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基本属性及各种属性的含义,建筑的外在意义、建筑的内在意义,重点是如何从建筑的历史脉络中感性的认识建筑的这些属性,难点是分析产生建筑的不同属性的因素。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3. 建筑的物质性(2课时)
建筑物质性的涵义:建筑的存在形式、构成手段及使用方式都是物质的。建筑与人的活动需求有关,深层地阐述了建筑的含义,重点是建筑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式美法则,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4. 建筑的社会、文化性(4课时)
社会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属性,有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以及艺术特征诸方面表现出来。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文化,它强烈地外化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建筑的社会、文化性丰富了建筑的含义。重点是学会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去欣赏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表现形式,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建筑的外观设计与当今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5. 中国建筑的沿革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引领作用(8课时)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古代建筑的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及特征和意义、近现代中国建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重点是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及特征,难点是对中国多元化建筑的理解与把握及其中国未来建筑的走向。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6. 外国建筑史对建筑设计启示(8课时)
外国建筑溯源、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的变革及其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建筑流派和代表人物与主要作品赏析。重点是对西方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的认识。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分析和赏析、鉴别建筑与建筑环境。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7. 建筑设计方法与思考(8学时)
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归类阐述,强调工业化的同时,不能忽略人的存在,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方式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国情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重点是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难点是建筑的和谐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8. 古今建筑案例分析(8学时)
中国古今建筑案例分析、外国古今建筑案例分析。重点是古今建筑案例分析对当今建筑的启示,难点是技术理性最突出的表現。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9. 建筑设计的思维工具(8学时)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艺术是人工创作的环境和物件。建筑学技术的释义、建筑设计教育背景、技术理性的设计思维。重点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难点是技术理性最突出的表现。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10. 建筑设计与分析(8学时)
建筑平面设计、场地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功能分区、流线设计、景观设计、建筑技术分析。重点是建筑功能分区和流线分析,难点是建筑技术分析。
教学方法:板书、PPT、视频教学、趣味式提问、全班讨论。
作者简介:王进,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