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夫天命”归于本真

2018-09-12李桃红

考试周刊 2018年67期
关键词:天命本真矛盾

摘要:《归去来兮辞》中,两次写到“归去来兮”,是陶渊明心向“田园”的精神皈依,是陶渊明以“生命本然状态”真实袒露自己“归田”的内心矛盾与痛苦。全文围绕“归”字来阐述自己归向田园的心路历程,以及最终做出“顺从本心”的选择,使人生选择的冲突最后在内心实现了调和。陶渊明这种“超然于世,却又始终在世”的现实人生姿态,为后世人构建了“诗意栖居”的典范。

关键词:矛盾;抉择;天命;本真

一、 “归田”,归于“生命本真”

开篇以“归去来兮”起笔,皈依的“急不可待”跃然纸上。随后以“田园将芜”反问自己“胡不归?”我们似乎能看到作者对自己之前的几次出仕经历流露出强烈的自责。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作者认为是“心为形役”,内心被束缚了,由此决定与田园彻底诀别。作者在本文的序——《〈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田之后写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中也写自己“性本爱丘山”。显然,这样的一颗“自然之心”与虚伪矫饰的官场是不相融的,在“仕”“隐”之前几经寻找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归田园,又怎不令自己欢愉?

从这个“归”字,我们也能看出作者把田园当成了自己本来应该在的地方——“归宿”。因而,归田的决心下定之后,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雀跃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启程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轻飏”“飘飘”以一种轻盈的状态写出了卸下了官场的“束缚”之后的轻松与欢欣。“问征夫”,并不是不知前路的方向,实在是内心的迫切,才会不住地询问何时到达。“恨晨光”的“恨”字表面上是怨恨时间过得慢,实质上还是对回归田园的急不可待。

对田园生活状态的想象,可以说是陶渊明内心人格的真实写照:“松菊犹存”“有酒盈樽”,这个田园与自己是有精神共鸣的,陶渊明视“酒与菊”为自己的生命,田园,也为“归家”的主人准备好了“菊、酒”。田园是懂陶渊明的,仿佛具有了人性,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在这样的田园里,“引壶觞以自酌”,“自酌”二字,充分表达了身在田园中的人“自由自在”的状态,随心自饮。“眄庭柯”,园中之景,随意看看都能让自己获得满足;即使是“容膝”之地,也很容易让自己安心。

在这样的地方,“门虽设而常关”,门本来是用于与外界沟通的,可是“常关”:他的田园,是与外界隔绝的。这里他所要隔绝的外界,是东晋晚期的那个混乱的社会,权利倾轧的外界,正如他在后面所提到的“世与我而相违”,他所要隔绝的也是与自己的“自然本心”相违背的人和事。在这个精神的安身之所里,他沉醉于其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随心所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知还”写“云”“鸟”的自然而然,云气从山峰中自然而然地冒出,没有任何刻意;鸟儿飞累了就自然而然地返回。这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现在仕途经历让自己心倦了,就自然而然地归田了,像鸟儿归巢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陶渊明的诗文里经常会写到“鸟”,无论是《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还是《归园田居》里的“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翱翔的飞鸟,最终都指向一致:“还”。这就跟陶渊明自己的经历一样,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几进几出地寻找“明主”(先投桓玄,后投刘裕),然而并未能如愿。在这寻找的过程中,心累了,该回家了,如今的归田就是“知还”。这里,田园俨然具有了人性,一草一木都与自己的精神契合,而自己也仿佛成了田园的一份子,达到“物我合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浑融一体的自然之景,是一切生命本然状态的真切展现:“自然而然”。

田园中的生活也是自然而然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天来了,自然而然地就开始耕种;无论是“命巾车”还是“棹孤舟”,在山路间行走,都很随心自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树木滋长,自然而然地茂盛;细水涓涓流淌,也是它本来的样子。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生命本来的状态,是“得时”,看着万物这种“本然”状态,陶渊明想到了自己现在的状态,也是自己的生命本来应该的样子。所以在田园里,他亲自农耕:“有事于西畴”。顾随在《驼庵诗话》里是这样评价陶渊明的:“陶渊明躬耕,别的田园诗人都是写田园之美,陶渊明写田园是说农桑之事。”钱钟书在《谈艺录——论陶渊明诗》里也说陶渊明“淳朴能作本色田夫语。”所谓本色,即生命的本然状态。可以说,陶渊明是把自己置身于田园之中,以田园在写“生活”,写自己的生命体验。

二、 “归田”,矛盾痛苦后的抉择

作者在文中第二次发出呼喊“归去来兮”,相对于开篇的热情奔放,这里则似乎要显得理性而慎重,这“归”的抉择,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儒学世家,早年胸怀大志,作诗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二十首》其五)。他怀抱着“猛志”理想出仕,可在那个争权夺利的时代,处处充满着虚伪和矫饰的官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样的天性,二者本身是不可调和的。这对于陶渊明而言,无疑是痛苦的。想要实现自己的“志”,就只有出仕为官这一条路可选,可这官场却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官场,所投奔的对象:桓玄、刘裕,“这两位虽是敌手,可在颠覆东晋王朝方面,则并无二致,可谓前仆后继的枭雄。”(陈引驰《走向田园,从枭雄身边……》)却并不是自己所想的能够“济苍生”的“明主”,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不是自己想要“事”的“主”。陶渊明所面临的,几乎是一种“无路可走”的人生绝境。

他的这种痛苦与矛盾,在结尾段的“已矣乎”这一个感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現。“算了吧”,通常发出这种感叹的时候,一般是处于一种两难抉择的境地之中。后面的“曷不”“胡为”两个反问词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叩问。怀抱理想“出仕”,可这经历又有违自己的“本心”,让自己陷入“惶惶不安”“心神不宁”的状态。在这现实与自身激烈的矛盾中,内心的纠结与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说,每个处于这样境地的人,都会痛苦,这是同常人一样的。然而,常人多止于痛苦,甚至哀怨。陶渊明却不怨,在这一番矛盾纠结中,陶渊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悲哀。既然“寓形宇内复几时”,那曷不“委心任去留”呢?将自己现在所做的选择看作是“乐夫天命”的结果。所谓的“委心”“乐夫天命”都是顺其自然。把自己“回归田园”看作是顺应“天命”的一种自然而然。《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在他看来,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是心灵理想的归宿,是人生价值的所在。如此,便将自我与外界的对立调和了,之前的出仕也好,现在的归隐也好,都是生命自然而然的结果。以一种冲淡平和的态度过着真实有烟火气的现实人生,这不就是生命本來应该有的样子吗?陶渊明将自己的选择归结为是“乐夫天命”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到这里,是出仕还是归隐,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就顺心而为,做“真实的自己”好了。用他自己的诗来解读就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该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正是“生命的本真”啊!所以朱光潜在《诗论·陶渊明》中评价说:“‘真字是渊明唯一恰当的评语。”顾随也在《驼庵诗话》中说:“与其说陶渊明是隐士,不如说他是真人。”

虽然归隐后的生活并不轻松,先是遭受火灾,一家只能暂居船上,后又疾病缠身,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自给。然而在如此困顿中,他依然恪守着“生命的本真”,既不愤世嫉俗,也不自绝于世,也不怨天尤人。

三、 “归田”,生命的姿态

这种“超然于世,却又始终在世”的现实人生姿态,以“精神田园”的方式告诉了后世所有人:“君子固穷”,无论在什么处境中,身为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去体会生命的真谛,在这块永恒的土地上“诗意栖居”。我想,这正是陶渊明的高度,也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顾随.驼庵诗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3.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3]陈引驰.走向田园,从枭雄身边……[M].2016.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顾随.驼庵诗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桃红,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

猜你喜欢

天命本真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本真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