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训形式 提升育人质量
2018-09-12龚祖华谭明锋
龚祖华 谭明锋
[摘 要] 为了整体推进区域教研水平,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以研训机构“领导联片、教研员挂片、基地校帮片”的联片研训机制。每次研修活动片区内的学校都要派相应学科的教师参与,以此促进区域内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区教委出台了《开州区小学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办法》,改变了单一分数考核学校或教师的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创新;研训形式;提升;育人质量
一、借力国培送教下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能使“国培计划”项目真正成为开州区乡村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乡村教师发展的“加油站”、乡村学生成长的“幸福泉”,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度重视“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的实施,力求做到精细、深入、扎实。
1.主题式课程
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调研诊断出典型的问题,提炼出乡村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核心问题,并转化为培训主题,围绕培训主题构建课程体系,比如基于“有效课堂的实践策略”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四个专题:一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二是课堂主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三是课堂教学板块的建构与实践;四是课堂教学效度的检测与弥补。四轮送教每轮依次聚焦一个专题,四个专题形成一个依次递进的序列,各专题“切口小、立意高”,直击教师教学的核心素养,共同指向“有效课堂的实践策略”这一培训目的。
2.小组化研讨
实施小班化教学,每班50名学员,分为10名学员一小组,每班配1名班主任,每个小组配1名辅导教师。培训者的遴选坚持“业务是尖子、师德是楷模、沟通是能手”三大标准,培训师从全区的学科专家中遴选,班主任从进修校的优秀教研员中遴选,辅导教师从一线的优秀学科教师中遴选。实行ABC协作机制,A角(培训师)做培训,B角(辅导教师)做转化,C角(班主任)做管理。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全程参与培训,辅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本组的课例研究、磨课研讨、交流展示、总结提升工作,同时还负责本组的过程管理、作业指导、考核评价和学员个性化辅导。
3.互动式培训
每轮送教都分为专题讲座、示范引领、课例研究、交流展示、总结提升几个环节,除了1~2个专题讲座、1~2节示范课外,其余都是学员的实作训练。课例研究、磨课研讨时,学员相互指导,辅导教师逐一点评,组内展示人人参与,班级展示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员代表与名师同课异构,并对学员磨课与展示全过程进行及时性、针对性指导评价。学员在学中研、研中做、做中改,实现“学、研、做、改”合一,学员参与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正如数学临江班学员邱梦说:“我原来以为培训就是听听讲座,听听课,被动接受,没想到这次的培训学员自主参与、全班展示达到了培训的百分之七十。”这种互动式培训,更能激发我们的参与意识。
4.岗位中研修
每位学员在岗实践阶段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培训前教师布置的针对培训内容的专题作业,让学员提前学习、思考,带着问题参加学习、研究。二是结合下次培训的专题,提前撰写指定课题的教学设计,并在学校教研组内研课磨课,上研究课,集中培训时,随机抽取学员与名师同课展示,作为诊断、研究的课例。三是结合上一次培训专题,每位学员要回学校或教研组举办一次小讲座,上一堂汇报课。学员撰写的教学设计、讲座文稿和研究课、汇报课的照片(或视频)都要传给辅导教师进行评价。整个培训聚焦主题,前后照应,环环相扣。尤其是通过学员的岗位研修将送教培训与校本研修融为一体。
5.行动中反思
“培训、反思、物化”是开州区送教培训必须落实的三个过程。因此,“班级每天一份简报,学员每个专题一份研修报告,培训师每周一篇反思,进修校每轮一次总结”。培训者和学员都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行动。反思物化行动,有效保证了国培“送教下乡”项目效果的最大化。
6.双向性评价
为了检验每轮国培效果,我区采用了“双向性”评价,一是培训者对学员的过程评价,二是学员对培训者的满意度评价。学员过程评价主要包括“训前作业,训中效度,训后转化”三个方面。培训团队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指导能力,讲座水平”三个方面。学员对教师,教师对学员的双向评价,促成了互动共赢机制的有效形成。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区教委专门出台了培训考核文件,将培训考核、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直接与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挂钩。
二、依托“联·挂·帮”研训机制,助推区域教研水平提升
为了整体推进区域教研水平,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以研训机构“领导联片、教研员挂片、基地校帮片”的联片研训机制。根据地域临近的原则,将开州区划分成了13个片区,确定一所城区小学或一所片内优势学校为基地校,确定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为帮扶校,从而建立起以各学校为主体、以基地校為引领、以研训机构为纽带的片区校际研训工作“联动、互帮、共享”机制,每次研修活动片区内的学校都要派相应学科的教师参与,以此促进区域内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努力实现“基地校有特色更优秀、帮扶校有提高更有效、区域推进有进步更均衡的目标。”
1.精心确定研修主题
在一切的教师研修活动中,最有效最养根的还是在于校本研修。教研员与基地校骨干教师随机深入帮扶校课堂,听教师的常态课,围绕学校所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观察,开展自下而上的诊断调研,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找准学校在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真问题。然后组织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对这些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出普遍存在的最典型、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作为研修的主题。一要注意主题的针对性,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突出的、普遍性的、核心的问题;二要注意主题的科学性,确定“主题”要论证,不是赶时髦、图新鲜,要符合课改方向、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校实际;三要注意主题的操作性,主题是研修的切入点和抓手,要把问题具体化,要可分解、可操作、可实施。
2.扎实推进研修进程
(1)确定主题,制作量表。每次研究的时间有限,要选择亟待解决、切口较小、可操作的具体问题,提炼成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要契合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研究价值,有现实意义。组织者要发扬民主,听取教师意见,不贪大图全,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要切合学校实际。可把阶段研究的小专题确定为课例研究的主题,也可把阶段研究的小专题进一步细化为更小的具体问题,由此确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研究主题。然后制作可以观察、便于收集、易于分析的课堂观察量表。
(2)课例初上,观察分析。课例执教的教师要选择有学识、有悟性、心态阳光的中等水平教师,这样才便于后面两次的课例展示。执教教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设计,完成教学预设。课例呈现可以是整体式,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是切片式呈现。如只研究课堂的有效引入,就可以只重点展示引入部分。
课例初上时,各观课小组要走进学生,组内合理分工,按照观课量表,客观记录下课堂呈现的真实数据和细节。课后及时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并通过数据对教学进行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具体分析,在集体研讨中,先呈现观课的数据和事实,再评析呈现的亮点和问题,特别是要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课堂重建建议。
(3)课例再上,对比分析。重构后的教学设计,原则上由原执教者再次教学,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更换资历、经验相当的其他教师。
课例再上时,课堂观察者依照前次教学的观察表、观察任务和观察点再次实施课堂观察,记录、统计、汇总观察数据。
比照前次课堂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各观察组重点从“变化”的角度汇报,让老师们感受到原来的问题是否改进,是怎么变化的,是否呈现新的亮点。面对这个主题还有没有存在其他问题?执教团队要阐述变化背后的重建感受,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要及时记录。
学校课例研究小组最后要总结梳理课堂的改变,课堂背后的设计理念,针对研究的主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采用了哪些策略?形成了哪些经验。特别是争论的焦点问题要深入总结,将各方面意见梳理后记录。
(4)撰写报告,形成资料。所有课例研究组教师要在以上三个环节实施的同时,真实记录以下材料:
一是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要交代清楚是面对一线教学的哪些问题,如何提炼出研究的主题,充分阐述主题背后的价值和意义;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是观课量表的制定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我们是怎么设计观课维度和观课要点的,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进行规划,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执教团队两次教学设计要分析学情,要让读者了解教师针对这个教学主题是如何开展课前测试的。再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翔实记录第二次的修改是基于哪些建议,为什么要修改,能清楚地看到两次设计变化的原因。
三是观课者梳理两次量表记录情况,呈现数据,分析出问题,特别要阐述第二次课堂的变化在哪里,是怎么变化的,重点分析问题呈现的原因及变化背后的设计理念。
四是主要问题的现场研讨,重点呈现关于这个主题下两次现场研讨的争论及建议。梳理要点,即使当时没有解决问题,也要形成双方的意见,便于下次继续研究。
五是课例研究成效。可以从教师的角度看成效,执教者的感悟——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观课者的思考——客观的记录与理性的分析,学校组织者的反思——研究程序和操作方法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同时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看成效,一方面观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
六是附录。为了使读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课例研究的整个过程与具体细节,还可以呈现详细的教案、课堂观察时所采用的观察量表以及实地观察的记录等。附录是对课例研究报告前面所做的补充说明,最终是否呈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然后由课例研究组执笔将上述内容撰写成严密的课例研究报告,同时还可以制作整个活动过程的录音录像视频,形成本次课题研究的完整资料。学校课例研究小组要展示课例研究报告,并发放给老师们系统学习。
三、落实常态课堂教学,促进育人质量整体提高
1.制度保障,促进质量考核更科学
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区教委出台了“开州区小学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办法”,从学生的学业水平(60分)、学生的技能水平(15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20分)、学校综合水平(5分)四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学业水平主要通过笔试考核语文、数学、综合学科,技能水平主要通过随机抽样现场考核学生体育技能、音乐技能、美术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四个方面,教学水平主要通过听课的方式进行基于课标的教学有效性评价,综合水平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考核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这样改变了单一分數考核学校或教师的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规范考评,助推常态课堂更有效
分类考评。将全区120所小学分为城区小学、农村一类小学、农村二类小学、独立完小四类,同类学校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考评,做到考核小组成员相对稳定。
统一标准。每所学校考核语文课2节、数学课2节、科学课1节、英语或思品课1节。由相应学科教研员担任组长,并拟定课堂教学水平评价标准,分语文、数学、综合(科学、英语或思品)三个考核小组同时进行。教学内容必须是基于正常的教学进度。
规范流程。考核小组到达学校后,召开学校行政、教师代表短会,由校长亲自抽签确定考核的教师。第一步,抽英语或思品学科,再从抽取的学科任课教师中抽1名教师上课;第二步,从科学任课教师中抽1名教师上课;第三步,从语文任课教师中抽2名教师上课;第四步,从数学任课教师中抽2名教师上课。学科和教师抽签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换。考核人员要详细记录课堂中的亮点和不足,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评分,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