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该如何给孩子“点赞”
2018-09-12陈颖
陈颖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新规,要求全面规范高校、中小学到幼教的各种网络投票活动。而此前,教育部也曾发通知明确,校园网络投票活动“非必要不举办”。那些为了孩子在微信群、朋友圈拉票的家长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如今,各种各样的网络投票活动真是不少,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孩子的。家长为了给自家孩子“拉票”“求赞”,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亲,每天一票,又可以投票了,别点错啊,是××号”。这样的求点赞、求投票,让很多人不堪其扰却又无可奈何。原本应该是“评孩子”的评选,结果变成了“比家长”的竞赛,看谁人脉广、方法多,甚至出现了技术造假,刷票、买票等情况。如此这般的评选,显然无法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和实力,更无法对孩子形成长久的激励,是一种没有价值的“假评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8%的受访者表示朋友圈拉票之行为令人反感,其中12.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反感。变了味的网络投票评选活动,成了烦人的微信“公害”,更偏离了正确激励孩子的本意。
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赞赏与肯定。家长想让孩子在评选中有个好排名,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以正确的方式让孩子得到鼓励,可能比获得“点赞”本身更重要。守规则、有质量的评选活动,给孩子以正向激励,让孩子们在“付出努力—得到肯定—自我认同”的反馈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心、找到自己的乐趣。这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小红花”到“三好学生”,再到各种竞赛的表彰,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正向的激励。同时,也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正向的激励实现“选优”“点赞”,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真正达到评选的目的。
当评比变成“拼人气”“拼关系”“拼手段”,非但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反而可能成为孩子们盲目攀比的温床。某幼儿园曾在手机发起“小小画家”活动评选,有一个孩子在评选中遥遥领先几千票。事后才知道,这是家长拉票和刷票的结果。票数低的孩子听说了缘由,回去埋怨父母不给力,要求家长也要为自己的“荣誉”拼手段。纯粹比拼人气的投票,对选上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催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而对于没选上的孩子,则容易影响他们对公平的认知。如果评选失去了“评优”这个标准,难免会给孩子们的价值观带来冲击。
正因如此,引导孩子如何看待评选,可能比让孩子在评选中胜出更有意义。人具有社会性,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实,并非只有第一名才是光荣的,在不断地与他人、与世界的接触中,能够确立自我的位置,最终认知自我并提高自我才是关键。评选是一种最直观的比较方式,对孩子而言,这个过程不仅能形成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认识,还能形成对社会和他人的认识、对荣誉与胜负的理解。这对孩子形成稳定而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可谓至关重要。家长、学校与社会在进行各种评选时,需要多想一层,不要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投下阴霾。
“点赞”是一种引导,无论结果如何,对孩子们的努力和勇敢、创意和友爱,我们都应该不吝赞美。成长需要我们永远把价值导向放在第一位,而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径,绽放出自己的精彩。
(《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5版)
点评
本文题目朴实无华,简洁明了。作者以问题为题目是为了反映文章的主要议题和吸引读者,这种风格值得我们写作的时候借鉴。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都具有相同的题目设置效果。议论文的题目设置一般要遵守简洁、准确、生动的原则。
从“是什么”的角度入手谈儿童的成长话题,引用新闻事件——教育部门明令要求网络投票“非必要不举办”,表明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第二段进一步展开论述,从“为什么”的角度深入分析网络投票中存在的問题,用调查数据论证分析网络投票的危害。第三段从“怎么办”的角度谈解决的办法,引用心理学家的话印证人渴望被赞赏与肯定的心理需求,强调使用正确的激励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第四段,再从“为什么”的角度强化作者的观点,再次举例说明评比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盲目攀比的温床,甚至会冲击孩子的价值观。第五段,从“怎么办”的角度进行深化议论,就如何看待评选事件,进而如何认知自我,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进一步深化议论,提出自己对事件的真知灼见,极具教育意义。
结尾进一步强化观点,总结全文。作者肯定“点赞”的价值,但也提出要把价值导向放在第一位。结尾和开头略有不同,开头主要是引述新闻材料,提出观点;结尾是总结深化,虽然话题还是没有变,但是观点已然更深刻,更全面,更大气。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 覃年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