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内部温度能够保持恒定的真正内因

2018-09-12翁志远

科技视界 2018年13期
关键词:光球核聚变光谱

翁志远

【摘 要】铁球放火中烧到1000℃通红,放环境中冷却半小时还能有很高温度。一座山整体加热到1000℃放环境中冷却,冷却时间是铁球冷却的数万倍还有很高温度。青藏高原海撥约5000米,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可覆盖内陆15个省);体积和质量将是铁球的百亿倍,如能整体加热到1500℃放环境中冷却,即使冷却时间为铁球的百亿倍,表面和内部温度仍然很高。地球半径6378公里,32公里厚度的地壳相对于地球半径来说只是“一层膜”;青藏高原只是膜上“粉尘”。如果从太阳中心取一个地球体积,原始温度为1500万摄氏度,没核聚变产生能量,地球表面温度由1500万℃降到6000℃,可能都需要数亿年时间。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进光球一点点温度就有可能达到20万℃、50万℃甚至200万℃、500万℃、800万℃、1000万℃、1300万℃;核心体积约20735地球,温度1500万℃。假设核聚变突然消失和没有了,太阳以现有质量和温度自然冷却100年,我们测量太阳表面温度,如果温度降低0.01℃以内,不精密探测都很难发现这样微小的误差,我们就会认为太阳温度非常的恒定。

【关键词】地球;地壳;月球;太阳;光谱探测;核聚变;太阳核聚变;太阳能量来源

中图分类号: TL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3-003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3.014

一、组成太阳的化学元素,以质量计算,氢占74.9%,氦占23.8%,重金属元素只占不到2%,氧(占1%)、碳(0.3%)、氖(0.2%)、和铁(0.2%);地球化学成分及元素丰度:铁占34.6%、氧占29.5%、硅占15.2%、镁12.7%、镍2.4%、硫1.9%、钛0.05%、其他元素占3.65%。

(1)、地球元素丰度数据得自科学家全球采集数以百万计样本,汇总计算获地球元素丰度数据。不管科学家们采集多少样本,也都只能采自地表;地球内30公里、50公里、100公里、1000公里、3000公里下面的成份数据;科学家肯定无法采集到。地表采集的样本数量再多,也只能是地表。绝对不能代表地下也一样的成分,更不能够代表整个地球的元素丰度数据。

(2)、1970到1994年,世界最深钻井俄罗斯科拉钻井,钻孔深达12.262公里。金含量达4克/吨就具有商业开采价值,表层很少有含量超10克/吨的金矿;当钻探深度达到9500米时,钻头钻进了一个含有黄金和钻石的地层,取出的岩芯经过分析,金的含量居然高达80克/吨;由此可看出地球深处与地球表面是完全不同的。地表下100公里,1000公里下面是什么成份只有鬼知道,任何人采用任何仪器设备,都不可能进行探测和获知。

(3)、我们做一个球。外面10米是铁;里面10米铜;再里面10米是铅,再10米是锰;邀请光谱学专家采用全世界最好的光谱设备探测一下,这球的成份和元素丰度是什么;为方便探测还可以将球悬起来,应该说全世界的光谱专家都无法探测。这样一个小球体,科学家们都不能够搞定,宇宙中遥远的陨石星体就更加难探测到其内部成份。还有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我们的地球太阳,光谱绝对不可能探测出其内部的成分数据,因此元素丰度数据也都是虚假的,星球表层的成份不能代表其内部,科学必须要严谨认真。因此组成太阳的化学元素,以质量计算,氢占74.9%,氦占23.8%,重金属元素只占不到2%,该数据完全没依据。理论专家不能够犯这种错误,太阳中心元素丰度数据根本无法获得,也不能套用太阳大气外层元素丰度数据。太阳还能够聚变50亿年,是根据太阳核心每秒燃烧6.2亿吨氢,持续热核聚变为5.96亿吨氦计算出来的,这些计算数据根本没有依据。仅此一个确凿证据,就能够证明太阳核聚变理论存在的低级错误。该理论的基础数据存在如此低级错误,也将导致后续所有的,复杂的,太阳核聚变方程式等计算也都是错误的。

(4)、核聚变的反应时间不可控,温度也不可控。制造1吨、1千吨、1万吨氢弹,核反应时间为一瞬间;制造1千万吨、1亿吨、一亿亿亿吨氢弹,核反应时间也应该是一瞬间。太阳中心相当于放大版氢弹(核聚变区域约20735地球),究竟氢弹造多大以后开始延长反应时间?每增加多少万吨?热核聚变延长多少秒?太阳未来还能够核反应50亿年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此题目至今也无人能够给予解释。

(5)、氘氚是最低端热核聚变,据中国原子能机构了解,氘氚核聚变的点火温度约5500万℃,氢弹核聚变产生的最高温度据说可达到100亿℃;即使我们人类利用氘氚热核聚变能够产生出100亿℃超高温,也无法在氘氚核弹外再添加真正的氢或者液氢。利用氘氚热核聚变产生的约100亿℃超高温,去点燃真正的氢或氦进行热核聚变。从而制造更高温度和威力更大的热核聚变。这种成本极低热核聚变实验,美国苏联中国都无法实现。激光武器可产生很高温度,也都无法点燃真正的氢。真正的氢热核聚变的点火温度是多少,以及真正的氢热核聚变产生的温度是多少,至今都还没有任何国家报道,更加不要说进行氦核及以后的热核聚变实验。

(6)、太阳核心区域为太阳半径1/4(约20735地球),按太阳核聚变理论说法,即使太阳中心1500万℃能够实现聚变点火。每秒燃烧6.2亿吨真正的氢,热核聚变为5.96亿吨氦,持续热核聚变产生出来的温度是多少?书本教材和文献上都没有进行描述。该理论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数据缺失,也明显违背不可控热核聚变的链式反应条件。如果您说是可控核聚变,那么您可控核聚变的机制是什么,书本上也没详细说明。如果说体积膨胀导致温度降低,膨胀多少倍,温度能够降低多少也没有明确;太阳现在是核聚变反应前,还是核聚变反应后的状态,是膨胀前的状态,还是聚变反应膨胀以后状态,相关文献都没有说,因此该理论体系不完善。

(7)、另外:太阳核心区域的成分、密度、温度、压力等所有条件都完全相同,每秒核聚变燃烧6.2亿吨氢,是从太阳核心区域哪个位置均匀取出?曾与核聚变某教授进行过探讨,该教授的解答是概率。也就是说:太阳核心区域,成分、密度、温度、压力等所有条件都完全相同情况下,是否核聚变存在着概率。既然成分、密度、温度、压力等所有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存在概率;也就会有同时命中概率,和同时都没有命中概率这两个极端情况。如果都同时命中概率,太阳核心区域同时核聚变。如果某一时间都没命中概率,太阳核聚变就熄火。

(8)、在缅甸赌石市场上多少人一夜暴富,一块石头能够卖出几千万甚至上亿,瞬间就能成暴发户,也有人一夜倾家荡产。如果光谱仪器照射一下就知道是否翡翠玉石成份,全世界多少有钱人谁不想去购买这种光谱设备。珠宝界也就不再有赌石行业,探矿也就不再需要地质队存在了。地球上一小块石头,光谱科学家们都不能够搞定,分析宇宙中陨石和星球成分和元素丰度更加是不可能。地壳上的东西我们都不可能整明白,通过光谱探测和分析出遥远宇宙巨大陨石、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地球太阳内部的元素丰度,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所有光谱设备都只能探测和分析物体表面,非常非常薄的一层,如同鸡蛋一样只能够探测表层。不能说鸡蛋表层是什么成分,就代表里面也是一样的成分数据,该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9)、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日震学利用日震现象,是研究太阳内部结构的科学。唯独只有光谱能探测分析出成份和元素丰度数据。但光谱分析也非常明确的说,光谱仪器设备只能够分析物体表面成分,光谱分析绝对不能够探测和分析到星球的内部去。一整块岩石都无法分析,地球太阳、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陨石内部元素丰度数据绝对是没有依据的。太阳光球以内根本无法探测分析成份,也无法证明太阳核心区域氢占74.9%,氦占23.8%。基础数据没根据,将导致太阳核聚变理论及其相关数据全部都虚假的。同时那些复杂的太阳核聚变方程式,也全都虚假和没有根据。按说仅这一个证据就可以推翻太阳核聚变理论,何况还有前面所述的其他依据,任何一个依据都能够推翻太阳核聚变理论。

(10)、研究科学理论,必须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科学理论需要从实践中来,还要能够回到实践中去,并且指导实践。通过上面所有的,一系列问题,证明太阳核聚变理论绝对不是从实践中得来,也绝对不能回到实践中去。太阳核聚变理论,绝对是一个犯低级错误的科学理论。了解到上述低级错误以后,有人再给我们讲太阳核聚变理论。我们就应该站出来问问一下他:您说太阳是核聚变,还能够再核聚变50亿年,您的计算根据是什么?太阳核心区域氢占74.9%,氦占23.8%,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如果他说是光谱探测分析,您就问他光谱能不能探测和分析太阳核心区域的成份,看对方如何回答。如果有人跟您讲太阳中心1500万能够热核聚变点火,您就问他核聚变点火以后,每秒燃烧6.2亿吨氢核聚变以后,产生出来的溫度是多少?看对方如何回答。一个完善的理论,和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应该能够承受各种考验。

(11)、我们身为讲师、教师、教授,在给学生和其他人讲“太阳是氢核聚变产生能量”时候,脑海里也一定要想想上边的那些问题。万一我们讲出来以后,有人当众问出上述任何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回答。如果不提前想出答案,人家一个又一个问题说出来,我们在现场当着那多人和媒体记者的现场直播,有可能会很尴尬。我们身为老师教授,研究科学规律和总结科学理论,来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中,始终要绷紧责任这根弦,必须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大自然规律即和谐又统一,也是一点不揉沙子的。材料科学和应用科学,是比较接地气的。我们的理论科学需要好好的梳理一下,为子孙后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太阳表面及内部温度能够保持恒定的真正内因:

(1)、我们要用所有人的理论去检验所有的人,再用所有对的人去检验所有理论,如此不断的反复梳理,我们才能够找到追求科学真理的正确方向。太阳系99.86%质量都集中在太阳上,质量约1.9891×10^27吨;光球表面温度6000℃,进光球一点温度就能20万℃、50万℃甚至200万℃、500万℃、800万℃、1300万℃,核心区域温度为1500万摄氏度,体积20735地球(如按照太阳核心区域的密度和质量计算将远超20735个地球)。

(2)、从太阳中心区域温度1500万℃取出一个地球体积,裸露放置在3K(-270.15℃)宇宙空间中冷却;地球表面温度由1500万℃冷却到6000℃,冷却时间可能需要数千万年。往里一点点温度就有可能达到20万℃、50万℃,甚至200万℃、500万℃、800万℃、1300万℃,中心温度仍然能够达到1500万℃。地球内部没有核聚变及能量产生,地下岩浆的温度也才1000℃到2000℃,地壳32公里厚进行保温,即使再过1000万年地下岩浆也很难冷却成石头。

(3)、太阳系99.86%质量都集中在太阳上,核心区域温度1500万℃,体积约20735地球。如果将太阳核心区域取出,裸露放置在-270.15℃宇宙空间中冷却。完全没有核聚变产生能量,经历几十亿年的冷却,内部温度仍然很高。经过漫长时间,表面温度由1500万℃降到6000℃,里面一点仍能够20万℃、50万℃,甚至200万℃、500万℃、800万℃、1000万℃、1300万℃,核心区域温度仍然能够1500万℃,外面还包裹有超级厚的太阳对流层和保温“棉被”。

(4)、水在一个大气压下沸点100℃,随着压力的增加水温度达到200℃、300℃仍然还是水。虽然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但是太阳表面压力超级巨大,在这种极其巨大的压力下很可能导致水都无法气化,更何况是沸点更高的其他物质。我们通过观察太阳表面,如同没盖子的透明“超级高压锅”,各种岩石金属融化但又无法气化。太阳光球上各种岩石金属液体混杂在一起“熬粥”。太阳光球表面“熬岩石金属粥”可比家里和大食堂熬大米粥,要更巨大和剧烈猛烈很多。光球上的米粒组织我们可看作是“粥锅”正常开锅状态;光球内温度20万℃以上,能量在不断的进行着加热,熬煮各种熔岩和金属物质在太阳表面翻滚。“超级巨大的高压锅”剧烈沸腾翻滚,炽热发亮的熔岩气化沸腾升起后,温度降低后,又回到表面形成黑子。

(5)、光球内部温度高达20万℃以上,不断的加热太阳表面超级“高压粥锅”。会出现剧烈沸腾和受热不均匀的情况发生,因此也就有太阳光斑和太阳黑子现象产生。受热不均匀的情况,再巨大和猛烈一些,就会形成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日珥)等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太阳表面超级巨大的“高压粥锅”,和20万℃以上加热和受热不均匀及能量汇聚到一起产生的。就如同我们家庭或大食堂煮粥一样,正常开锅如米粒组织,受热不均和能量汇聚就会导致粥锅不定时产生大气泡甚至剧烈到溢出粥锅外等情况发生,这种现象在太阳表面被超级放大。

(6)、太阳内部蕴藏的能量温度达到20万℃、50万℃,甚至200万℃、500万℃的超级能量,将各种岩石熔液和金属熔液混在一起“煲粥”。太阳光球层巨大的压力如同“超级高压锅”,“锅里”岩浆只能够熔化,很难气化或者气化沸腾亮如白炽;释放能量以后又瞬间冷却返回。受太阳巨大引力和巨大压力又返回光球表面,继续承受着锅底10万℃、20万℃、50万℃超级能量和温度的煎熬,形成等离子和凝聚态。等离子体、液体、和固体凝聚态,其体积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均较小,即等温压缩率和体膨胀系数都较小,故在通常的物理化学计算中常忽略其体积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太阳系99.86%质量都集中在太阳上,地球月球、土星木星体积与质量和太阳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各种各样岩浆熔液和金属熔液,在太阳对流层和光球层混一起,剧烈翻滚,随便一个沸腾都有可能达到100个甚至超过1000个珠穆朗玛峰高度。

(7)、太阳系99.86%质量都集中在太陽上,光球表面温度6000℃,进光球内一点就有可能20万℃、50万℃甚至200万℃、500万℃、800万℃、1300万℃;核心区域温度1500万℃,体积约20735个地球(如按密度质量计算远超20735地球)。月球火星相对太阳可忽略不计,如果温度也1500万℃,其能量温度也不可能瞬间就降低,人类在地球上将体验到如同炽热的太阳烤焦蚂蚁般的滋味,几百万年以后都还有很高温度。太阳系99.86%质量都集中在太阳上,如清华教授所述,以太阳体积和质量以及内部蕴藏的能量,放置3K(-270.15℃)宇宙空间中,自然冷却100年,我们测量太阳表面温度,温降应该在0.01℃以内,不精密探测都很难发现这样微小的误差,这就是太阳表面和内部温度能够保持恒定的真正内因。

【参考文献】

[1]ChandrasekharS.Astrophys.J.,1931,74:81.

[2]ChandrasekharS.MNRAS。1935。95:226.

[3]RindlerW.MNItA$。1956,116:662.

[4]Oppenheimer R,Snyder H.Plays.Rey.,1939,56:455.

[5]Kerr RP.Pllys.Rev.Lett.,1963,11:237.

[6]Hawking S W.Commun.1~lath.Phy8.,1975,43:199.

猜你喜欢

光球核聚变光谱
核聚变能应用前景现一丝曙光
基于三维Saab变换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方法
神秘光球忽现,小镇迷雾重重
燃起“太阳之火”——谈谈“可控核聚变”
星载近红外高光谱CO2遥感进展
铬钼铜低合金灰铸铁光球板的淬火处理
苦味酸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铽(Ⅲ)与PvdA作用的光谱研究
受控自持续核聚变的新曙光
非框架结构光球机头架托盘平面位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