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思考
2018-09-12杨玲
杨玲
[提要]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工作。通过分析当前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解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亟须破解的难题,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思路,为今后成都市乃至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创新培育模式指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培育模式;成都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已经不再带有底层的标签,新时代的企业家也已经有一部分成为农民,只不过他们更具有专业性、科技性和商业头脑,名为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突破1,500萬人。政府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国792个贫困县组织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面向贫困人口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投入5.4亿元,培训农民23.4万人,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概述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镇的农业从业人员。这个群体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文明传承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顺应农业现代化对高素质农民的要求,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难题。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为了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农业部编制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习近平在参加2018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习近平“农民观”的新表述,与习近平先前相关表述是一脉相承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二、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分析
成都市基本概况: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2015年末,成都市户籍总人口为1,228.05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居第四位。其中,城镇人口698.14万人,县(市)人口529.91万人;女性人口617.87万人,男性人口610.17万人。成都市地理环境: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出露较全。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在成都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这为成都市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市农村劳动力在从业人员中占的比重较大,2016年有327.16万农村劳动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当一线农民,也开始具有学习、培训、成长的意识,那么农民现代化、新型化就不远。但是,目前在成都市的一些地方,农民的思想是落后的,虽然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能散播开来,但是对于生态农业和环境的绿化意识还是很淡薄。产出的依旧是带有化肥、农药、污染的产物。这种产物,对于已经对绿色安全食品有要求的前线发展的城市人而言,已经不能满足了,他们愿意花费更高昂的价格,去购买绿色、零添加、安全无害的绿色蔬菜与肉禽类产品。他们的经济能力,已经能够让他们获取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产品来享受。
我们的上一辈,是从旧时代过来的,所以并不能很快追上新时代的东西。并且,政府对于农民职业的宣传,对于新时代价值观的灌输,并没有做得很到位。农民从未尝试过接受文化熏陶感染的魅力所在,又怎么能快速转型呢?因此,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传统农民视野较封闭,只是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看到长远利益,不易接受新鲜事物,有一些墨守成规。
三、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策
(一)强化目标引领。明确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先选择本地中青年培育为重点,以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线,开展涉农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基本建成一支与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技能领先实用、从业领域明晰”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队伍。需要注意的是,启动培育工作前必须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具体工作中,要加强与产业部门对接、尊重农民意愿,分产业建立拟培育对象个人档案。相关工作数据全部纳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培育对象库管理,有利于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二)丰富培育模式。可以通过与涉农高等院校或者涉农职业院校等联合办班、委托或者定向培养,积极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工作。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新型农民教学点,打造教育网络体系。例如:可以聘请省级、市级专家为培训班授课,授课内容囊括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国外农场的运营与管理、国内其他省或者其他国家农业的发展现状、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专家系统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粮油作物高效栽培技术和果蔬经济作物的先进栽培技术及新品种的推广等精彩课程,这些都能够为农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实用技术搭建平台。
(三)注重资格认定。成都市需要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积极试行并推广“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农民分段完成学业。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双休日时间,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
(四)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一批具有代表性、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示范基地作为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在“培育场所、师资团队、管理制度、典型示范”等方面的建设,做到农民操作训练有场地、学习观摩有典型、难题疑问有指导、创新创业有帮扶,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五)加强典型宣传,完善扶持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始终要把努力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鼓励和引导各类具备资质的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实施以农民工为对象的“春风行动”,在对农村劳动力实行求职登记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智能(IC)卡管理体系,全面掌握农民工就业动态,并使进城务工农民持卡享受各项优惠政策,以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金权.城镇化发展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培训[J].成人教育,2017(9).
[2]韦永立.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11).
[3]吴易雄,周芳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状况及农业从业意愿分析——基于全国百村千民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