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语料库的“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研究
2018-09-12李桂森
李桂森
摘 要:“在X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常用的介词框架。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从“在X中”框架的语法意义、各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和进入“在X中”框架的X的特点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在X中”框架的语义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关键词:介词框架 在X中 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被称为“介词框架”(陈昌来,2002)的结构形式,如“在……上”“在……方面”“从……到……”“跟……似的”等,它们由介词与方位词、名词、动词或助词组成,把介词所支配或涉及的对象框起来。据金昌吉(1996)统计,一篇政论文中所使用的介词框架句子的比例为26%,也就是说大约每四个句子就会出现一个介词框架结构,可见其使用之频繁,地位之重要。“在”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介词之一,由其组成的介词框架结构,如“在……上”“在……中”“在……下”等等,“在”也是现代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语言学界给予重视。“在……中”框架是“在”字结构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介词框架。笔者对从北大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2000条介词“在”的用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字框架的用例有558条,占总用例的28%。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在……中”框架共163例,占“在”字框架总数的29%。由此可见,“在……中”是“在”字框架中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的介词框架。
为了研究和论述的方便,本文把介词框架“在……中”码化为“在X中”。
本文在280万字语料中检索出1522条“在X中”框架的有效语料。基于这些语料我们从语法意义、X的性质以及各个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对“在X中”进行研究。
一、“在X中”框架的语法意义研究
我们对1522条语料进行全面考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在X中”框架具有5种语法意义:1.表示空间;2.表示范围;3.表示时间;4.表示状态;5.表示过程。
在讨论上述语法意义之前,我们先来看“在X中”框架的性质。
语言结构并不是孤立个体的简单组合,在动态使用中的语言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影响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本身具有独立的形式和语义,其形式或意义是无法完全从组成成分和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的,具有不可推导性(non-derivational)”。(王海峰,2011)
“在X中”框架是一种构式,“X”和框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X”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直接影响框架的整体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因此,我们在考察“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时,充分考虑“X”的语法、语义特点,并把X的语法、语义特点作为辨别和分析“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的重要参考。
(一)“在X中”框架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所处的空间
空间范畴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关系范畴,其他很多范畴都可以看作是此范畴的隐喻和引申。现代汉语方位词“中”表示“在一定界限以内”(吕叔湘,1980/2000),表示方位处所,所以空间意义是“在X中”框架最基本的语法意义,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所处的空间。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表示处所;2.表示环境;3.表示媒介。
1.“在X中”框架表示处所
表示事物所处的或动作行为发生的空间方位,在X的内部、里面,与“外”相对。此为“在X中”框架最基本的空间意义。如:
(1)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老舍《骆驼祥子》)
(2)假若可能的话,他想要一点水喝;就是要不到水也没关系;他既没死在山中,多渴一会儿算得了什么呢?(老舍《骆驼祥子》)
“在X中”框架表示处所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动作持续状态存在的处所,如例(1),“沙漠”是“走”发生并持续下去的地域,“在沙漠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二是表示动作结束的处所,如例(2),“死”这一动作结束的地方是“山”,“在山中”表示动作行为结束的处所。正是由于“沙漠”和“山”这样的“X”进入了“在X中”框架,才赋予了该框架表示处所的语法意义。也正是由于該框架具有表示处所的语法意义才使“X”成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或结束的处所。
2.“在X中”框架表示环境
表示人、事物或活动所处的环境。例如:
(3)路灯透过松枝散出淡黄的光晕,把一条条走向不同的马路在暮色中显现出来,成队的自行车奔驰期间。(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4)我在大家的哄笑声中走过去,和杨金丽一起坐下。(王朔《橡皮人》)
(5)有些研究者认为,在竞争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声誉动机更为重要。(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例(3)表示“马路”和“奔驰”的“自行车”是在“暮色”的笼罩下,“在暮色中”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所处的自然环境;例(4)中“我走过去”这一动作发生“在大家的哄笑声中”;例(5)则是较抽象的环境,活动所处的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环境。
3.“在X中”框架表示媒介
表示媒介的“在X中”可以宽泛地理解为“通过X”(王玉响,2007)。如:
(6)江泽民在信中说,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以提高综合素质。(《人民日报》2000年4月)
(7)技术资料、数据、样品或者服务方完成的工作成果需要保密的,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保密范围和期限以及各方承担的保密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
此类“在X中”框架表示通过某种方式做某事。例(6)“在信中”表示通过“信”这种方式表达某种观点;例(7)“在合同中”表示通过“合同”的方式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也可以理解为“范围”,笔者参考“X”是具体事物的特点,把此类“在X中”归入表示空间中。
(二)“在X中”框架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所处的范围
范围可以看作抽象的空间,表示范围是表示空间的延伸,指明动作或事件发生在界限之内,或某个规则、规律只在界限之内发挥作用。如:
(8)在现代化的科技社会中,科学技术极为发达,各种技术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均大为增加,技术买方已有充分的余地选择本身所需要的技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9)在教育心理学中谈得最多的问题是通过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0)发行前一年末,净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人民日报》1993年5月)
(1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老舍《我的母亲》)
例(8)“在现代化的科技社会中”限定了一个具有一定时空特征的空间范围,与表示空间的语法意义相近;例(9)“在教育心理学中”表示某种情况存在于某个领域内;例(10)中的“在X中”框架表示的是一个集合范围,说明对象是“X”中的一部分;例(11)则确定了一个抽象的心理范围“在我的记忆中”。
(三)“在X中”框架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所处的时间
表示行为活动发生在某一段时间之内。如:
(12)且让我们将她在这10天中经历的实际情况,同她在美国“庄严”场合的“作证”作一个对照。(《人民日报》2000年4月)
(13)例如,属于遗传原因引起的染色体异常和代谢性缺陷疾病;儿童在胎儿期中受到的损害……(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表示时间的用例在语料中所占比例不大,情况也比较简单。进入框架的“X”均为时段词,如上例中的“10天”“胎儿期”等。时间段就像容器,中间容纳了行为活动发生或持续的时间。
(四)“在X中”框架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所处的状态
我们经常会把某些情绪、感受等状态比作一种“容器”,若我们处在某种状态中,就好比处在这一类“容器”里。当然,这类“容器”是非常抽象的,只是表示某种状态、动作或活动发生在这种状态里。如:
(14)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老舍《我的母亲》)
(15)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巴金《做一个战士》)
例(14)中的“忙碌”是一种生活状态,“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这一事件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完成的。例(15)中的“彷徨、苦闷”则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实和表示环境的“在X中”一样,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某些感受被隐喻成一个容器,而感受的主体就像被装在这种感受的“容器”里一样。
(五)“在X中”框架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所在的过程
邢福义(1996)认为方位结构“X中”具有“活动义”,并指出在表示活动义时,常常与“在”一起出现。虽然我们与他考察的对象不完全一致,但是他所指出的语法意义却是十分正确的。通过大量的语料考察,我们发现“在X中”框架此类用法比例很大,其主要意义为表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的进程里。例如:
(16)社交关系在许可证贸易中实在重要。(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17)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中,首先要尽量满足学生心理的正当需要。(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8)重庆投巨资改善水运基础设施:年通过5万标箱的集装箱专用码头正在建设中;重庆猫儿沱港区技术改造年内将完成……(《人民日报》2000年4月份新闻版)
上例中的“在X中”框架均表示某事件发生在“X”进行的过程中,可在“X”后加“的过程”写成“在X的过程中”,框架的语法意义不变。其中例(18),表示“建设”处于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北大版《现代汉语》2005;白晓红、赵卫,2007),这种情况下,框架前多用时间副词“正”或“还”。
(六)语料中“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的分布
在对“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所见语料中“在X中”框架各语法意义出现比例统计如下:
表1:汉语语料中“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出现比例表
語法意义
数目比例 空间 范围 时间 状态 过程 总计
出现数目(条) 482 333 14 10 683 1522
所占比例(%) 31.67 21.88 0.92 0.66 44.87 1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X中”框架表示过程的用例最多,几乎占总用例的一半。可见,“在X中”框架表示动态过程的语法意义更为重要。其次是表示空间的用法,约占总用例的三分之一,表示范围的用法占五分之一,使用最少的两种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表示时间,均不到总用例的1%。
二、“在X中”框架的X的性质考察
“在X中”框架的核心意义是“在X的里面,内部”,从语义上要求进入此框架的成分“X”具有“容器”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容器的释义是“盛物品的器具,如:盒子,笸箩,搪瓷盆,玻璃杯等”。从解释和举例来看,“容器”的语义特征是{器具}+{三维立体}+{物理边界}+{可容物}。可见,能够进入“在X中”框架的“X”都要具有空间性,或能够让人联想到空间特征。根据对大量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进入“在X中”框架的“X”既有名词性成分,也有谓词性成分。下面将以“在X中”框架的语法意义为纲,对进入该框架的“X”进行分类讨论。
(一)“在X中”表示空间时进入框架的“X”的性质考察
在表示空间时,进入该框架的“X”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其中以三维空间义的名词最为典型。名词空间性的强弱可据其能否计量以及以何种手段计量来衡量:可计量的名词的空间性强于不可计量的名词,用个体量词计量的名词的空间性强于用群体量词计量的名词(刘顺,2003)。按照是否可计量和计量方式的不同,本文将语料中出现的X整理分类。“在X中”框架表示空间时,“X”均为体词性成分,可以分为五类(文中所列为“X”的中心语,下同):
个体名词:手、胃、怀;山、园、峡谷、沙漠;箱、瓮、船、屋、城、路、书店;电视、电话;讲话、报告、贺电;通知、提单、声明、合同……
物质名词:水、阳光、云雾、烟;掌声、礼炮声、笑声……
集合名词:树丛、竹丛、乱石……
抽象名词:环境、情境、情景、气氛、氛围。
可量形容词:黑暗、光明、喧嚣、寂静。
个体名词空间性最强;物质名词、抽象名词和可量形容词只能以单位量词或类别量词计量(何杰 2008),空间性较弱。从各类名词的数量来看,表示空间的X中,个体名词数量最多,表示空间的语法意义空间性也最强。关于可量形容词,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形容词也是可量的,如“一片光明”,主要是通过模糊量表现有一种氛围,一种意味。
在语义上,“X”表示自然现象、声音和较抽象的环境气氛时,均可以通过视、听、触等感觉感受到,其共同的语义特点是具有弥漫性。它们可以充满特定的空间,事物或活动只能处于其内,强调的是动作行为所处的处所或环境。
(二)“在X中”表示范围时进入框架的“X”的性质考察
在语义上,此时进入框架的“X”有四类,一是具有时空语义特征的名词,如:社会、机构、家庭等;二是表示某一领域、具有领域语义特征的名词,如:学科、系统等;三是复数群体,具有集合或复数的语义特征,如:集体、所有国家、教师团体等;四是表示思想意识等心理感知范畴的名词,具有抽象的边界,如:意识、记忆、思想等。
在语法上,这些名词一般都是可用类别量词来计量的集合名词与抽象名词。如:
集合名词:集体、班级、整体、青少年、姊妹行……
抽象名词:生活、社会、势利场、局面;领域、语言、心理学、系统;意识、印象、情绪、记忆……
(三)“在X中”表示时间时进入框架的“X”的性质考察
“在X中”框架表示时间时进入该框架的是时段词,一般不能用量词计量,名词的空间性已近消失。这类词语数量很少,情况相对简单,现将其全部列出:
时段词:三天、十天、两个多月、一年半、胎儿期、阶段、纳税年度、时
(四)“在X中”表示状态时进入框架的X的性质考察
此时的“X”一般是形容词,表示某种情状,我们称之为情状形容词。语料中出现的“X”共10词次,它们是:
情状形容词:迷惘、恐怖、抑郁、饥饿、彷徨、苦闷、仓皇、忙碌、孤独、繁荣。
(五)“在X中”表示过程时进入框架的“X”的性质考察
表示过程时进入此框架的“X”既有体词性成分,又有谓词性成分。语料中出现的体词性成分的中心语是一类兼有事物性和动作性的事件名词(韩蕾,2010),可以用动量词修饰,具有活动和过程性的语义特征,有较明确的起点和终点界限,如“贸易”“游戏”等;谓词性成分结构比较复杂,出现了单个动词、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以及联合短语等结构形式,但其核心动词都是表示活动事件的动词,此类动词有的起讫点虽不那么明确,如“发展”“促进”“深化”等,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包含着一个随着时间推進的连续性过程,并且这类“X”一般为双音节动词,我们称之为“活动事件动词”(税昌锡,2005)。如:
事件名词:战乱、游戏、抗战、饥荒、战争、外交、竞赛、买卖、工作……
活动事件动词:会谈、开发、改革、深化、调整、实施、发展、研究、学习、谈判、建设、通缉、执行、营运、往来、申请、处理……
(六)小结
本节以“在X中”框架的语法意义为纲,考察了表示各语法意义时进入该框架的“X”性质特点。进入该框架的“X”涉及个体名词、物质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事件名词、可量形容词、情状形容词以及活动事件动词共8个小类,这些类别“X”的数目和比例情况详见表2:
表2:汉语语料中进入“在X中”框架的X情况考察简表
“X”的
性质 个体
名词 物质
名词 集合
名词 抽象
名词 可量
形容词 时段词 事件
名词 情状
形容
词 活动事
件动词 总计
出现
词次 283 80 193 242 17 14 320 10 363 1522
出现
词数 122 34 130 48 5 10 30 10 105 494
复现
词次 161 46 63 194 12 4 290 0 258 1028
复现
比例②
(%) 56.89 57.5 32.64 80.17 70.59 28.57 90.63 0 71.07 67.54
高频
举例③ 合同60
头脑14
家17
书9 阳光9
水8 人群12
集体5 环境20事务25生活20
关系9 黑暗11 阶段2 过程
182
活动59
比赛12 发展36
教学32学习15
贸易9建设9
由上表可以看出,母语使用者在使用“在X中”框架时,“X”有如下特点:
1.从“X”性质来看,“X”覆盖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大词类;在语义上,名词一般具有“容器”义,形容词有情状义,动词(事件名词)有过程义。三者都具有隐喻的“容器”义,能使人联想到“容器”。
2.从出现词数来看,进入“在X中”框架的集合名词、个体名词和活动事件动词较多,均在100词以上;而可量形容词、时段词和情状形容词使用较少,这与表示时间和表示状态的语法意义使用较少有关。
3.从复现比例来看,表示过程时的事件名词复现率高达90.63%,仅“过程”一词就出现了182次,可见“过程”是最常用的“X”;其次是抽象名词,活动事件动词和可量形容词,其复现比例均在70%以上,常用的词有“事务”“黑暗”“发展”等;时段词和情状形容词重现率很低,未集中出现高频词。
三、“在X中”框架各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
在上两节对“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和X的分类描述的基础上,本节将从“X”之间的关系入手考察“在X中”框架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
词类范畴是原型范畴,各个词类在语法上并不是离散的,而是逐渐过渡,构成一个连续统。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现代汉语的三大实词类。在人们的认识里,名词是客观世界的实体语言化的产物,动词是客观世界中的活动语言化的结果,而形容词来自客观世界中的性质。由于实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活动总要占有时间,而性质有程度之分,体现在语言中,名词的典型特征是空间性,动词的典型特征是时间性,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是程度性(刘顺,2003)。张伯江(1994)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是一个由空间性到时间性的连续统:
即名词到动词是一个由空间性到时间性渐变的过程,名词的空间性最强,时间性最弱,而及物动词的空间性最弱,时间性最强。
刘顺(2003)认为名词并不是内部均质的类,其成员存在典型和非典型之别。典型的名词是那些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名词。这种特征用语法手段表现出来就是名词可否计量以及如何计量。以此为依据,刘顺(2003)建立了现代汉语名词内部的空间性强弱的等级顺序:
由个体名词到无量名词,名词的空间性呈渐弱趋势,与此同时,名词的时间性逐渐增强。邵敬敏、刘琰(2001),刘顺(2003)都曾指出部分普通名词具有内在时间性,即名词本身含有“开始——持续——结束”的过程义,这样的名词有时间名词和事件名词,如:婴儿期、阶段、战争、贸易等,所以时间名词空间性的强弱程度与事件名词差不多。
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上述范畴理论,“在X中”框架中出现的各类“X”也是由空间性逐渐过渡到时间性的连续统:
由此我们可以大体上推出关于“在X中”框架各语法意义由空间性到时间性的连续统:
表示空间>表示范围>表示时间>表示状态>表示过程④
其中“表示过程”的语法意义情况较为复杂。表示过程时进入该框架的X有事件名词和活动事件动词两大类,这两类“X”时空性的强弱程度不同。鉴于在进入“在X中”框架后整个框架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态过程的,且在所有表示过程的用例中,事件名词的数量还不及活动事件动词的三分之一,我们认为表示过程是空间性最弱,时间性最强的语法意义。
综上所述,“在X中”框架各语法意义是由空间性到时间性,由静态到动态,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渐引申的系统。其他语法意义都是由最基本的空间义隐喻而来,掌握它们之间这种隐喻关系,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其语法意义,也有助于语言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
注释:
①“出现词数”为母语者使用“在X中”框架中出现
的不同的“X”的数目。
②“复现比例”指每类“X”中各“X”复现次数总和
占该类总用例的比例。其中“67.54%”為母语者所有“在X中”框架用例中“X”的复现比例,非各类“X”复现比例之和。
③此行“X”后的数字为该词在语料中出现的次数。
④“>”前的语法意义空间性大于其后的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晓红,赵卫.汉语虚词15讲[M].北京:北京语言
大学出版社,2007.
[2]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重排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2.
[4]崔希亮.语言的认知与理解[M].北京:北京语言文
化大学出版社,2001.
[5]顾振立.介词框架“在X中”考察[D].上海:上海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7]韩蕾.事件名词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
2010,(2).
[8]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增编版)[M].北京: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9]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6.
[10]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
大学出版社,2007.
[1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0/2000.
[12]邵敬敏,刘琰.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检测方法
[J].汉语学习,2001,(6).
[13]沈家煊.《语言的认知研究》序[A].束定芳主
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税昌锡.动词界性分类试说[J].暨南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3).
[15]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王玉响.“在X上”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邢福义.方位结构“X里”和“X中”[J].世界汉
语教学,1996,(4).
[18]杨丽忠.“在VP中”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9]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
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