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
2018-09-12滕秀涵
常 红 滕秀涵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33)
脑血管常见疾病为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眩晕、头痛、视物模糊、偏侧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同时伴有运动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若扩容、活血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1],而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发展,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病,初步临床试验发现效果显著,且相比常规治疗安全性较高,本次主要就常规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现将报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48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为24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为(21.8±3.2)岁;而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18~27岁,平均年龄为(22.1±2.9)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无明显差距(P>0.05)。
1.2 纳入标准:①患者无先天性心、脑、肝、肾重大疾病,已经意识模糊或精神障碍性疾病;②患者经全面检查后符合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参与调查标准;③患者对本次参加调查知情同意书内容详细了解,且同意并签署;④患者近1个月内未参加类似治疗,避免由于参加其他治疗用药影响调查的普遍性[2]。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如扩容、改善循环、活血化瘀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为防止患者电解质和酸碱度失衡,及时进行脑灌注,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1.3.2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治疗如下:0.9%氯化钠100 mL稀释尿激酶100万单位[3],静脉滴注30 min分别在患者治疗30 min、1 h、2 h检测患者血压,以及患者MRA+MRI影像检查是否有新发血栓、梗死灶渗血、实质性出血等情况,同时测评Bathel和NIHSS评分,若无异常可继续静脉滴注稀释溶栓剂100 mL,预期治疗时间为10 d[4]。
1.4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Bathel指数评分(每份调查问卷为百分制,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经治疗后恢复效果越佳)、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6 h溶栓安全性[5]。1.5 统计学处理:本次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计算处理,以及t和χ2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以及(±s)表示组内标准差,当P<0.05时说明对比数据差距有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青年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Bathel指数评分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差距显著(P<0.05),而Ba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距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s)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Ba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4 23.27±9.98 8.21±3.17 39.29±9.5273.28±6.02对照组 24 24.19±10.21 18.69±3.0939.81±8.9948.37±5.95 t / 9.372 5.219 10.278 19.529 P / >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青年患者经过治疗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51%,其中颅内出血1例,占比4.17%,再灌注损伤1例,占比4.17%,血管再闭塞1例,占比4.17%,而观察组总发生率为45.83%,其中颅内出血者5例,占比20.83%,再灌注损伤3例,占比12.5%,血管再灌注3例,占比12.5%,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距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 [n(%)]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为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此病发病较急,且各个进程中病情较重,若发现和治疗不及时致死率和病死率极高,所以,对于患者发现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对于脑梗死治疗原则为防止血管再闭塞、降低再灌注损伤、恢复血管血流以及降低出血点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主要采用扩容、保持血液循环、降低血小板聚集,但患者极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导致脑部神经和组织缺血、缺氧性受损。查阅相关报道发现,若发生脑梗死后脑部可发生持续血流,若未控制血小板聚集直接进行血管结扎手术,可导致患者梗死部位神经细胞再次激活。而本次主要采用医学升级技术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静脉溶栓剂治疗,其中尿激酶对脑梗死部位血栓蛋白原进行水解,在于患者在发病后6 h内的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尿激酶可促进脑部受损逆向恢复,缩小患者脑梗死面积,降低出血量稳定血流,同时对于受损的神经评分可大幅度降低,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致残率和致死率[5]。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神经缺损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无明显差距(P>0.05),而经过治疗后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见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差距显著(P<0.05);而观察组在接受溶栓后6 h后,Bathel指数评分有所升高,显著较对照组高,差距显著(P<0.05);以及神经缺损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距显著(P<0.05)。综上所述,对于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实施静脉溶栓剂可提升其治疗的安全性,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