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法与途径

2018-09-12周如川徐向学卢楚韵陈锐聪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传统

■周如川 徐向学 卢楚韵 陈锐聪/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强化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弘扬的需要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论语》《道德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到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李先明等[3]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由研究阐发、保护整合、教育引导、文化传播、制度保障等多个层面构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主渠道,中坚力量,发展好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并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高校承担立德树人重任,在推动文化繁荣、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有着重要的使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增强文化育人的功能,为立德树人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厚度。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高校校园各类学术讲座、名家讲坛、项目化专业品牌活动等活动日益增多,但在内容上注重学科专业知识,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多,使校园生活缺乏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谢文芳[1]认为这一现状应从探索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路径达到优化策略。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提倡,学校安排课程,当代大学生尽管清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兴趣度不高,仅满足于课堂学习,难以认识和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个性内涵式发展的巨大意义,更别提所谓的群体效应带动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弱化

俗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上受西方学制的影响,过多强调知识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用教育,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在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化建设中尤其突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民族精神的失落,对传统美德继承少等等。

(三)高校人文精神弱化与实用性和工具性凸显

人与校园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才能是真正的和谐校园。但如今高校师生关系扭曲异化,学生生命危机严重。王伟萍[2]认为这一现象缘于高校忽略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的“情志”教育,忽略传统文化中学徒制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由于西方教育的影响,使高校培养趋于实用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形同虚设,更因师生关系异化,校园建设出现不和谐现状。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为了进一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哲学体系、开展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的精神,本文将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为切入点,以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学院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建设为案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以课程建设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育人

1、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设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课程,包含传统哲学、传统节日、传统技艺、传统文学、传统习俗,明确中华优秀灿烂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帮助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习得传统技艺,弘扬传统节日精神,用哲学智慧指导人生实践,从而达到对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内涵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主体的精神文明建设。

2、丰富传统文化育人内涵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华基因。课程目标始终建立在文化传承的支点上。通过学习,夯实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大学生接受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从而渗透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精神。经统计,我们了解到有47%的学生认为影响其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及社会实践较少,这也为我们第二课堂指明了方向。

3、塑造良好校园学术氛围

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在弘扬中促进师生群体的人文意识养成,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增强高校的文化底蕴。经过传统文化兴趣度调查,我们发现有68%的同学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投入力度。

(二)以课程内容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育人

(1)通过理论讲解、小组展示、互动讨论,实践教学等多重模式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在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引领下,坚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指导大学生的人生实践,寓教于乐,追求传统文化课程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转化。

(2)通过中国哲学、茶艺茶道、中华武术、太极功夫、书法篆刻、曲艺戏曲、中医养生、习俗节日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通过学习获得濡染和教育。统文化中去。69%的同学建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活动内

经调研,49%以上学生普遍对传统思想(爱国精神、诚信意识、社会伦理道德、自强精神、厚德意识等)、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古代哲学、国学经典等)传统技艺(琴棋书画、戏曲、雕刻、茶艺、刺绣、武术等)、传统习俗(民族习俗、节日习俗、饮食习俗等)、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也为我们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以课程评价敦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

1、发挥传统文化感染力,增进文化认同

据统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评价按高低排序为:传统节日、国学、书法、诗歌、茶道、中医药、国画、武术、戏曲。多重角度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评价系统,以《哲学智慧启迪人生》为例,中国哲学中有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死观、荣辱观、义利观、金钱观、利益观、人才观、家国情怀、读书立志等等教学思想无不和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息息相关。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引领,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凝聚传统文化行动力,实现文化创新

通过课程唤醒了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感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感受新时代,运用新媒体,乐于投身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容吸引力,58%同学认为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拓宽活动渠道创新活动载体,45%同学认为提升文化类学生社团的软实力提高活动质量形成品牌活动。

3、构建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现代转化

通过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的汲取中提炼校园精神,需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课程最后以论文报告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付诸行动,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实校园学习生活的行动中去,内炼为素养,外化为行动。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第二课堂,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才能濡染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怀担当,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传统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