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执浩诗选《高原上的野花》探议

2018-09-12霍俊明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张执浩批评家诗学

■霍俊明

张执浩是这个时代深备诗学观念和精神禀赋并予以突出的诗歌实践的代表性诗人。对于张执浩的“诗人形象”、诗歌风貌(收入诗选集《高原上的野花》的近三十年的代表作)以及诗学征候,此次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予以了有力揭示和深入辨析。

江雪的《困境与美德:示弱者的诗歌发声学》从诗人的精神困境和时代焦虑出发,深入探究了张执浩作为一个“示弱者”“地下工作者”(理想主义者)的独特音色和辨识度,从方言、美声、“爱的秩序”“和解”等“声音自觉”的角度讨论了张执浩的“诗歌发声学”(诗学伦理),凸显出诗人的人性之爱与诗性之爱,彰显了诗人的正义诗学和语言自律。江雪在文章中还点到了张执浩诗歌中“父亲”“母亲”形象的差异和内蕴。魏天无、陈欣然合写的《现代汉诗的发生与发声》一文,则通过归纳、统计和总结的方式对张执浩不同时期的以“父亲”“母亲”为抒写对象的诗作进行了学理上的辨析,并对不同时期代表性文本进行了细读,从而在文本的内在关联和精神谱系的层面揭示出一个诗人的精神动向和命运背景。这篇文章是从诗歌的“发生学”(本体论)和诗人的“发声学”(个体主体性)两个互为表里的方向讨论了一个诗人的文体自觉以及写作和生活、现实的真诚关系。该文还对诗人的现代性语言意识、写作理想、众生关怀、现实体验进行了较为可信的分析。艾先则在《同一首诗的演变与渐进》一文中从“所有的诗人一辈子其实都是在写同一首诗”的立论出发,从“一直在写的是一首个人声音的诗”的完备意义上的诗歌范本的角度将张执浩近三十年的诗歌划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概括为“美声”阶段、言说阶段以及从“能写的诗”向“想写的诗”转变的阶段。而总体上,艾先将这三个阶段的诗歌实践上升为“新乡土诗”,对湖北“乡土”诗歌的传统和当下进行了比较,对张执浩对传统题材的突破、更新,对乡村经验的重新审视进行了分析。林东林《词语、声音与诗学》则对张执浩的“声音诗学”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解析,而“同代人”批评的体温和知人论世的在场感在这篇近乎随笔性的文字中得到了有力地印证。林东林在文中紧密围绕着“声音”(“听感”“作者的词语”“读者的声音”)和“声音诗学”(“通灵诗学”),深入考察了张执浩所经历的由潜意识到“明意识”的阶段,揭示其“现实之音”和“内心之音”的交互,从“目击成诗,脱口而出”和“轻言细语是一种美德”两个互补的方面,从“文本的难度”和“内心的难度”辩证的角度,揭示了张执浩极具个人风格的诗学观念和诗学实践。

霍俊明,诗人、批评家、博士后。河北丰润人,现任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著有《尴尬的一代》《变动、修辞与想象》《无能的右手》《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等论著、诗集等十余部,编选《天天诗历》《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中国新诗百年志》等。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曾获《诗刊》年度青年理论家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年度批评家表现奖、《南方文坛》《山花》年度评论奖、《星星》年度批评家等。

猜你喜欢

张执浩批评家诗学
背诗学写话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张执浩
历史、声音、语言:泰辛巴·杰斯与张执浩论诗
孤独个体的欲望追寻:细读张执浩《什么意思》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高原上的野花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