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有故事 尘埃深处有读书
2018-09-11杨双兰
杨双兰
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题记
一、爱上朗读 爱上语文
去年,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是中途接手的,“后妈”可是非常难当的,我就以一首非常抒情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俘虏了孩子们的“芳心”,孩子们纷纷询问:老师我也可以读得像你一样好吗?我大声地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愿意读,你们不仅会读得好,还能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呢!”可见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孩子们就会在我们的引领下爱上朗读。
现在,尽管我们已跨入初三,但我的课堂仍充满着朗读。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全是诗歌,我不惜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配乐朗读,孩子们各个读得津津有味啊!有时其他老师和我换了一节课,孩子们都要问,我们的小杨老师哪去了呀?我想,我的孩子们,你们一定是爱上语文了!
二、写作诵读 密不可分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诵读一些课外美文给孩子们听,或给他们举一些励志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子。
如借用北大研究生刘媛媛演讲的《寒门贵子》中“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样的话激励孩子们。如一起欣赏女主持人刘小溪演讲的《遗失的美好》中龙应台《目送》里的经典句: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多么真挚的语言啊,而这将对孩子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啊!
《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更是让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其中“飞花令”的游戏更是让孩子们的作文中多了很多的中华美诗句。在每周五的作文课中,我安排了同学们配乐诵读自己的抑或是同学的作品。
当然,课本里的文章我们更是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美,继而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三、女孩阅读 汲取力量
2014年我在宁国中学顶岗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位勇敢、坚强的女生。
在她的梦想里,她喜欢一心一意埋头翰墨的世界,挥洒青春的笔墨——成为一名书法家。
然而,她被医院查出患有特发性脊柱侧弯(双肩不等高,不能正常地直立行走),需要去上海做手术。她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的绝望,她就如同一只小鸟独自停留在庞大的宇宙中,而她根本就没有翅膀。接下来她哭得昏天暗地,整日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
一切就在那个下午发生了改变,我给她送来了一本书——
《李娜:我的AB面在交火》。书中叙写了李娜不只是有辉煌的一面,更有心酸的一面。李娜十岁时,父亲去世了,一年半后,母亲改嫁,和教练相处得又不愉快。一系列的变化接踵而至,使她心痛、难过。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李娜,用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李娜:我的AB面在交火》为她开启了崭新的一扇门。我告诉她,因为她的病整个家就像冰窖一样寒冷,她不能再退缩,不能再逃避,不能让所有爱她的人伤心、难过。带着对李娜事迹的“娜”样感动,“娜”样祝福,她决定重新出发。
几天后,她去上海做了手术,她是笑着做手术的,因为她有“李娜”陪伴。
在接下来漫漫康复的日子里,她的心态平静了许多。她知道在学习上她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而此时李娜仍是她学习的榜样。春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拿着英语书哇哇地背着;夏日的清晨站在校门前,努力地思考着昨晚的数学题;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拿了一个热乎乎的馒头边吃边和同学讨论着问题;而她更喜欢在秋日的清晨摘了野外的小野花送给她敬爱的老师。
四、走出半生 仍爱“悦读”
平日里教孩子们写作文,总说写作要讲究点文艺范,而文艺范如何体现,诗意“悦读”就是一种呈现吧!
假日的午后,做完家务,坐在院中的凉棚下,闻着淡淡的花香,品着清甜的茶香,再拿上一本书,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字,真是一件惬意的事啊!
雖然已进入而立之年,我却有一颗少女的心,所以我更爱读那些和我经历相似的书。最爱读的就是《简·爱》,简·爱不算漂亮,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她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家庭教师。我喜欢她的坚强、她的独立、她的主见。她让我这个相貌平平的女子在中学时就树立了要当老师的梦想。
读到喜欢读的作品时,总觉得他们所想的正是我所想的,可是我不能用我的拙笔写出万分之一;读到喜欢读的作家时,总是佩服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可惜我太才学疏浅;读到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又对列夫托尔思泰的无字墓碑感到崇敬万分,可是我还未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高境界!
如今教孩子们读书,我特别想让他们和我一样,从书中的字、词、句中去感悟那语言的美好,从作者的经历感悟中得到成长的收获。但是,有些孩子却不能静下心来品读,于是我时常谴责自己不是董一菲,不是王君,不是窦桂梅……或是我的教学功力不够吧,或是我对学生的付出还不够吧,或是我所读的书还不够多,还不能用更多的理论去引导他们吧……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走出半生,归来仍爱悦读吧!让我们一起放下手机去阅读抹了蜜的经典吧!让我们一起带领孩子们遨游在书海中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寻一支长篙,向‘悦读更青处漫溯!”
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当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正是:繁华落尽有故事,尘埃深处有读书。
编辑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