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2018-09-11龚芳
龚芳
摘 要:课堂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在这种背景下,课堂讨论应运而生。课堂讨论虽受到广大老师的青睐,但实际教学中却流于形式,失去了讨论的必要性。
关键词:课堂讨论;误区;方法
本人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也经常使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但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收效甚微。
一、当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讨论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讨论变成了家常便饭,每位老师每节课几乎都有讨论环节,有的一堂课要学生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但通过讨论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却从未认真考虑过。整整一堂课,问题就好比是接力棒,学生就是运动员,课堂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听课老师也感觉激情有余,内容不足,实效欠佳。课堂讨论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值得每一位教师
思考。
问题二:课堂讨论应当有价值,没有价值的讨论是浪费
时间
课堂讨论的论题应当具有讨论价值,否则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去讨论。例如:教学《走近法律》一框内容时,有教师让学生讨论“法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有讨论的必要吗?三个特征就在教材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设置的问题太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这种情况下讨论毫无效果。
问题三:教师缺乏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引领
细心的老师在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教室一片喧哗,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但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在积极思考交流讨论,而有的学生则故意捣乱;有些学生则是把讨论当成了放松;有的干脆一言不发。那么,此时,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在讲台上面无表情地站着,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严肃地走来走去却不参与。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秩序失控的个案。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缺乏有效的引领。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讨论问题选择不当
问题设计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讨论了很长时间也只能望题兴叹,毫无讨论结果;也有可能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三言两语就能达成共识,因此讨论过程变成了走过场,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2.讨论时间不够充足
在平时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个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讨论就变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3.讨论后不及时总结评价
讨论结束后,不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反思,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导致思维上的混乱。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
1.课堂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
讨论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過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课堂讨论应形成知识的互补性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与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教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也倾听了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教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3.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讨论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
4.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讨论式教学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但当学生就某一个问题产生了疑虑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时,就要及时讨论。例如:本人在教授《我爱我家》这一框时,在课堂上,刚提出有关孝敬父母的问题,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此时,我并没有按照教案的设计开始上新课,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他们讨论……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延伸讨论价值,注重情感引领
赞科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起到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情感色彩必不可少,因为思品课本身就要有情感,所以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进入“角色”,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
总之,课堂讨论不是游戏,不是给教师喘息的时机,抑或装饰课堂用的饰品,也不是让教师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准备的空当,更不是师生之间互不相干的两个活动,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效教学环节。学生有效的讨论、严谨的思维不会自发地产生,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起到引领的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仔细考虑问题设置的必要性,要让每一个讨论的环节都变得有意义,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0-211.
[2]刘莉.关于课堂讨论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2004(5).
[3]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73-377.
[4]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7.
[5]苏守珏.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激活“中间沉默层”[J].上海教育科研,2007(9).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