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色香味”俱全

2018-09-11周扬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色香味高中语文策略

周扬明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让语文教学“色香味俱全”、流连忘返,可能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只有扬长避短,让课堂教学产生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高中语文教学走得越好、越远。在本文中,笔者就语文教学的“色香味”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色香味”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04

一、增添课堂“色彩”——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推动教学现代化进程。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并且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媒介的飞跃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日益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而且,将其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更是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情感性的学科。文字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就是一门语言艺术。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来描述语言,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教学枯燥,内容单一,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激情。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视听效果,更能展现文字的魅力以及语文的魅力,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 展现途径多样。多媒体可以创设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情境,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这对于以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飞跃的发展。

2. 信息种类丰富。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种类主要是文字,还有少量的插图。而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将图片、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素材综合呈现,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直观信息,从而为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意境更优美。多媒体可以真实地再现文本意境,带领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社会人文、风俗习惯,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共识。这样更利于学生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纯粹地学习文本。

二、散发“语文香”——努力营造课堂氛围

教学气氛肯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绪。授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确立“人本观”“服务观”,并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发展中的主人、有潜能的主人,必须热爱学生。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把爱心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肯定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比如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应当激励学生:“说得不错”“很好”;学生答问观点有理,教师可激励“好”“看法特别”;学生答得不全面,教师可鼓励:“慢慢来”“再思考”等,这样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公平、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探索新知的愿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教育教学中,每节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导入的巧妙直接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完全可以说,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欲望,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在极强的兴趣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诱发创新思维。

三、品尝“语文味”——打造“美味”课堂

1. 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許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 增加“情感味”——升华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情愫,有爱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3. 提升“文学味”——提高文学修养

语文课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有诗歌、有古诗词、有小说、有童话故事、有科技散文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文学载体的赏析、鉴别和创作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质的提升,那么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使用学习的知识来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这就是说,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高中语文课堂给予知识的普及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4. 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个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大胆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精心组织教学,解放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并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型的创新式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 535000)

猜你喜欢

色香味高中语文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东坡肉
夏日么么茶
教学如“烹小鲜”:激活有效课堂的“色香味”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