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X线造影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对比观察
2018-09-11周建钦王东
周建钦,王东
1.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临沂 276017;2.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3400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LLVI,即为深静脉瓣膜无法紧密关闭所致血液逆流病症。先天性因素/继发性因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瓣膜功能不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如果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股骨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在同期存在,会受到下肢静脉高压、淤血因素的影响,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表现。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在足靴区皮肤脱屑、变薄,以及变硬、溃疡形成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症状:轻度症状——长时间站立后,下肢沉重且出现不适感,浅静脉扩张/曲张,踝部发生轻微浮肿表现。中度症状——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轻微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化、下肢沉重且踝部显示中度肿胀。重度症状——短时间活动后发生小腿胀痛/沉重的表现,浮肿的症状比较显著,并且会使得小腿前静脉出现曲张、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表现[2]。为改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该次研究选取2017年1—12月撷取的100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比经超声检查、X线造影检查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该院撷取的100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人数相同,均为50例。研究前,两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均签署 “知情同意书”,愿意积极配合检查。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 42~76 岁,平均年龄(59.6±5.5)岁;病程时间为3~22年,平均病程(12.5±2.2)年。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 20例;年龄搜集范围 43~73岁,平均年龄(58.2±5.3)岁;病程时间为 3~20 年,平均病程(11.5±1.9)年。两组原发性下肢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均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加以严格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实行超声检查,取患者平卧位,扫查股骨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叮嘱患者保持身心放松状态、平稳呼吸,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瓣膜口反向血流表现。然后,进行Valsalva试验,对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股深静脉第一对瓣膜位置实行观察,主要观察的内容为有无反向血流。可借助脉冲多普勒,测量反流持续的时间,再结合反流持续时间,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分级。针对返流时间<1 s者,即为0级。返流时间为2 s内者,即为I级。返流时间为2~4 s者,即为II级。反流时间在4~6 s间者,即为III级。反流时间超过6 s,即为IV级。
②观察组实行X线造影检查,取患者60°斜立位,取浓度为38%的泛影葡胺,注入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股静脉中,在1 min左右注射完成即可,再进行Valsalva试验。结合患者造影剂顺流位置情况,拍摄骨盆片和大腿片、小腿片。通过Kistner分类方法,实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级。呼吸保持正常的状态下,造影剂经瓣膜—远侧泄露,为瓣膜功能正常,即可判定为0级。存在少量的造影剂,经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通过并泄露,然而没有超过大腿下端位置,瓣膜功能存在一定的受损,即可判定为I级。存在轻度造影剂经瓣膜通过,倒流至股深窝平面,显示瓣膜功能中度受损,即可判定为II级。具有大量造影剂经瓣膜—股深窝平面通过,瓣膜功能受损情况比较严重,即可判定为III级。造影剂—远端—踝部流入,瓣膜功能受到严重的损伤,即可判定为IV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分级诊断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的临床数据,均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实行处理,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分级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3 讨论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I,平稳呼吸的过程中,能够明确静脉内有无发生反流情况[3]。采用Valsalva试验,反流持续时间会对DVI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判。为此,发生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需要及时选择适宜的检查方式处理,以此保证病症诊断的可信度,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日后治疗提供有利参照[4]。临床方面多通过超声、X线造影诊断,国内外对两者的诊断效果存在一定的异议。X线造影诊断,为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主要标准,发生漏诊、误诊的几率较小[5]。同时,经这一方法诊断能对病症患者实行分级,股静脉分级检出率较高,因此当前在临床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中广泛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X线造影检查,会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机体构成一定的创伤。所以,建议在实际诊断之前,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诊断手段,以便选择最适合的诊断方法[6]。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分级诊断准确率方面比较,观察组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分级诊断情况的对比[n(%)]
综上可知,超声、X线造影,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诊断,均存在一定的利弊。后者的诊断结果准确,然而存在一定的创伤性隐患,故此需结合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宜的诊断方法,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