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发展型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

2018-09-11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牧民城乡居民差距

田 旭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为引导城乡居民消费转变指明了方向,也为城乡居民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标准。西藏作为我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值得关注。从城乡居民需求层面来说,“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穿、用等生存型消费需求的满足,也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发展型消费需求的满足。随着西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其需求将逐渐由此前的生存型消费需求转向发展型消费需求,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又会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不利于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需求扩张。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深入分析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发展型消费状况,对于准确识别西藏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满足城乡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促进城乡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居民消费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现有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行为理论、消费函数、恩格尔系数等就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轨迹的研究结论以及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变量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国内学者也不乏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出发,直接将研究重心放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上,如陈建宝和李坤明[2],胡日东等[3]。在现有研究成果和结论启发下,本文欲立足西藏,以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为考察重点,深入开展城乡收入差距作用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针对性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差异的影响机理和作用强度。

二、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收入是影响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扩大,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城市内部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成为对社会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最大的因素[4]。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对差距(即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我国的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3.0左右,与之相比,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的趋势较为明显(如图1所示),从1998-2015年的18年间,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了35.6%,但相较于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的缩小幅度,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即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在18年间却被拉大了292.5%。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呈现出显著的“逆向剪刀差”变化形态。

1998-2015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3%和9.5%,尽管农牧民收入增速较快,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基数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始终呈扩大态势,因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才能保证收入绝对差距缩小。以2015年数据为基数进行测算,假设2016年西藏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不继续扩大,至少需要满足ax≥by(其中:ax代表农牧民新增收入,a是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基数,x是增长率;by代表城镇居民新增收入,b是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数,y是增长率)这个基本条件,假设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以年均9.5%的增速增长,则农牧民收入至少需要29.3%以上的增长速度才能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继续扩大。需要说明的是,该测算结论仅仅是从货币化可支配收入角度分析的,如果考虑到西藏农牧民每年可获得的大量惠农政策带来的非货币化收益,上述29.3%的增长速度可以有所降低。2016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确定的西藏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3%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如若按规划的增长速度发展,则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逆向剪刀差”形态或将进一步扩大,因而,只有继续加力惠农政策、强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的货币化与非货币化收入,通过有效控制绝对差距的扩大化趋势,才能进一步助推西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消费水平的阶梯式递进发展。

图1: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变动趋势

三、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需求的差异比较

研究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当居民的基本生存消费得到一定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将消费支出越来越多地用于发展型消费,从而使得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比下降,发展型消费占比上升。按照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当前我国将居民消费主要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等八大类。

按照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需求满足的不同目的,本文将满足西藏城乡居民吃、穿、用的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视为居民生存型消费项目,将满足城乡居民为了更好发展而用于居住①、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视为居民发展型消费项目,其他商品及服务由于统计不明确且占比较小,本文尚不做深入考察,虽然上述分类略显粗糙,但对于厘清西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尤其是发展型消费状况,具有指导意义。

图2:2015年西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图

图3: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发展型消费支出比较

依据上文分析,从1998-2015年西藏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比重变化可以看出,西藏城乡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发展型消费占比持续上升,其中用于居住和交通通讯的消费增幅最大。但受西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城乡居民在实现自身发展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费选择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如图2所示,2015年,西藏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整体低于城镇居民9.5个百分点,除交通通讯外,其余发展型消费项目均呈现出了较低的消费能力。另外,从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发展型消费支出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看,2006年以后,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相对稳定,最低3.22倍,最高4.49倍,相较于西藏城乡居民收入比,则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相对差距略大且呈小幅扩大趋势;从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发展型消费支出的绝对差值来看(如图3所示),1998-2015年,其绝对差距被拉大438.4%,明显高于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拉大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不均衡和农村相对较高的消费成本,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居民的预期发展型消费,造成了消费严重不足,并加剧了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需求差距,进而对于整个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四、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发展型消费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基本原理,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用于维持家庭基本生存所需的消费占比会趋于下降,而利于未来发展所需的消费占比会趋于上升,但由于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城乡居民之间的恩格尔系数将呈现较大差别,消费需求结构也将呈现明显差异。若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则对于城乡居民家庭发展型消费需求扩张的抑制作用影响更大。因此,为了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差异的影响程度,现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择以DCG为因变量,表示城乡居民人均发展型消费水平绝对差距;以IG为自变量,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以1998-2015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发展型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数据为样本,样本容量为18。

由于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发展型消费差距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消除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本文对该两列数据均进行了对数互换,通过绘制散点图(如图4),可以看出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发展型消费差距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2006年,图4中出现一个明显突点,这主要是因为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差异,尤其是居住消费发生显著变化而引起的。西藏城乡居民的居住消费具有典型的政策拉动效应,2006年西藏实施安居工程项目,西藏农牧民当年用于居住的消费显著增加,导致同年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差距明显缩小,从而形成突点,其后,两组数据继续呈现明显线性关系。

图4:LNIG—LNDCG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LNDCG=a+bLNIG+μi。其中μi代表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外的其他影响发展型消费差距因素的综合。运用Eviews6.0软件对西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和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数据进行协整回归分析。

(二)协整回归分析

在进行协整回归分析之前,验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前提,本文利用Eviews6.0对两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数据在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即△LNDCG和△LNIG都是时间序列平稳的,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在获得数据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本文根据AIC、SC最小值原则,选择滞后3期为时间序列LNDCG和LNIG的最优滞后期,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都表明LNDCG和LNIG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

表1: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Johansen迹检验Unrestricted Cointegration Rank Test(Trace)

为进一步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协整的条件下对西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和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水平绝对差距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引起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差距的原因假设被拒绝,说明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能有效解释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差距的变化,反之则不成立,进而有效验证前文构建的计量模型,其因果关系成立。

最后,根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结论,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协整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表2:一阶差分后回归结果

由D.W.=0.696856接近于0,可判断方程中存在自相关现象,通过拉格朗日检验得知,原假设模型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被拒绝,即残差序列一阶滞后(滞后阶数1)系数显著,残差序列的二阶滞后(滞后阶数2)不显著,说明方程中存在1阶序列相关。因此,本文在原方程中加入一阶滞后项,重新进行差分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以此解决方程(1)中的自相关问题。

通过回归结果分析,进行一阶差分后回归,D.W.值趋近于2,解决了方程(1)的自相关问题,同时方程的拟合优度比较令人满意,F统计量表明方程显著成立。利用表2的回归结果求出LNDCG和LNIG之间的回归关系式:

式(2)回归结果表明,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则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差距将扩大0.858027个单位,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形成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差距的关键因素。未来如果不能有效抑制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则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文娱、医疗保健、居住和交通通讯等发展型消费领域的差距将持续扩大,势必严重影响西藏社会发展型消费潜力的释放和城乡居民共享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

五、缩小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动农牧民发展型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提高农牧民收入增长率,释放农牧民发展型消费需求潜力

前文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差距是抑制西藏城乡居民消费的最基本因素,尤其对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增长及差异的形成影响更大,而释放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潜力的关键是加速提高农牧民收入增长率、全面提高农牧民收入。当前,西藏产业结构演进、公共支出规模扩张和城乡社保差异已成为拉大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5],因此未来的政策支持应持续向农牧区倾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升增收能力。

首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收入提高,一方面,建议未来在扶持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确保第一产业优势,尤其要加快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从而挖掘农牧民增收潜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发展西藏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企业,尤其是吸收农牧民就业的企业税收优惠力度,促进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农村和农牧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助力农牧民增收。另外,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持续增长。其次,调整财政支农规模与结构促进农牧民收入提高,建议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农增量,并依据不同项目的支农支出对农牧民收入产生边际效应的高低来优化调整支农结构,通过发挥财政支农的收入分配效应,带动农牧民快速增收,从而积极释放农牧民发展型消费需求潜力。

(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牧民发展型消费预期

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收入效应[6],就医疗服务支出的收入效应而言,无论城乡居民,如若政府医疗费用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至少可带动居民2个百分点的消费需求(黄学军、吴冲锋,2006)[7],可见,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当前西藏城乡公共服务不平衡仍较为明显,公共服务对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拉动效应发挥亦相对有限,因此,政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让公共服务惠及广大农牧民,从而减缓农牧民预期支出压力,改善农牧民发展型消费预期效应至关重要。

一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力争从广大农牧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着手,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区和项目上,改善其生活状况和消费预期。首先,急需加大力度投资西藏农村,尤其是偏远农牧区的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如前文所述,西藏农牧民唯独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高于城镇居民,这也说明,西藏农牧区交通通信条件不仅提升了农牧民消费成本,也制约了农牧区消费环境的改善,从而变相减少了农牧民收入,更不利于拉动农牧民发展型消费需求;其次,扩大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供给,通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的提升,拉动农牧民发展型消费需求扩张。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可忽视政府以外其他主体的参与作用,应实施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参与、农民合理承担的政策,积极鼓励实施多元化供给,更好地促进西藏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升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收入和消费预期改善效应。

(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农牧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引导西藏城乡居民发展型消费需求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西藏农村消费需求的提升。西藏自治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极低,其中,农牧区人口密度更低,正是由于自身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对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特殊需求,给西藏,尤其是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带来了难题,导致西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获得感产生差异,由此,迫切需要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以增强城乡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实现西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带动农牧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流动公共服务”作为与固定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的一种补充和创新的供给方式,强调政府服务的主动性、高效性和流动性,为享受公共服务可及性差的西藏农牧区提供了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理想选择。目前,西藏农牧区流动公共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医疗服务”、“科技服务”以及“流动公共安全服务”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尚普遍存在流动服务设备更新与补充、专业人才配备、配套资金保障以及与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的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关键是尚未走上制度化发展道路。因此建议从流动公共服务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供需主体、供给方式、供给筹资方式、供给法律框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西藏农牧区流动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全新制度架构,通过类似于科教文化医疗公共服务下乡的方式,让广大农牧民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掌握现代的消费文化和理念,提高发展型消费质量,推动农牧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农牧民发展型消费信心

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截止目前,西藏尚有四十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还有69个县区需要摘帽,4456个村居需要退出[8],因此,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虽任务艰巨,但对于让贫困人口享有更高质量的吃、穿、用等生存保障,尤其是让贫困人口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居住等方面的发展保障则意义深远。西藏精准扶贫,农牧区是关键,因此,建议继续推动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扶贫方案,分类推进扶贫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农牧区人口脱贫问题。对因病致贫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牧民,重点依托医疗救助,低保以及扶贫等政策予以保障;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缺乏劳动技能和因学致贫的实施培训和资助,重点围绕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育新型农牧民,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同时围绕解决发展瓶颈,开展富民产业增收、搬迁脱贫,援藏项目带动等举措,不仅让困难群众脱贫就业有保障,而且真正使农牧民有稳定、持续收入来源,实现真正脱贫,避免返贫,从而全面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增强贫困农牧民发展型消费信心。

发展型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快消费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是实现居民“美好生活”的客观需要。随着西藏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十三五”西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得到有效调节,农村潜在的发展型消费需求有望得到快速释放,西藏城乡各族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望将得以满足。

[注 释]

①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居住应归属于生存型消费资料,但西藏城乡居民的居住消费具有典型的政策拉动效应,2006年西藏实施安居工程前后,西藏城乡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较大,尤其是对西藏农牧民居住消费需求的拉动影响更大,翻了近3翻,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占比一度达到峰值18.9%。安居工程项目不仅使藏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也为藏民提供了医疗、教育、水电等基础设施,部分藏民还利用自身文化和所处景区资源优势经营旅游业,以安居促乐业的政策目标正一步步实现,更为西藏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将其归为西藏居民发展型消费项目更具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农牧民城乡居民差距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