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油气田开发与开采专家 张 健

2018-09-11

中国海上油气 2018年4期
关键词:驱油稠油油藏

张健,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16年被聘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开发与开采专家,现任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采油总师;2014年入选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人社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十二五”十大科技人物,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即时奖”,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立功个人二等奖,培育出一支提高采收率(EOR)研究与应用队伍,参与建成了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主任),并在首个五年运行期评估获得“优秀类”;担任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全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科技评奖、国家专利审查等评审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授权发明专利72件,发布企业标准3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8篇(其中SCI、EI论文25篇)。

2008—2015年,他主持了“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海上稠油化学驱油技术”,攻克了油稠水硬、井距大、剪切强、平台条件限制等诸多难关,研制出当时被外方视为“技术禁区”的海上稠油化学驱技术,并在渤海绥中、旅大和锦州油田进行了试验和应用,至2017年底已累增油682.8万m3,新增产值超200亿元;目前该技术在印尼、乌干达等高温特高含水、高黏高孔高渗等苛刻条件的油藏中应用,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作为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制定者和主要贡献人,研究出新型深部调剖技术、多层油藏化学驱交替注入技术、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海上平台聚合物及表活剂浓度快速检测方法等配套新措施,大幅度提质增效;通过剖析多轮次调剖后效果逐渐变差难题,主导研制的分级组合深部调剖技术先导试验2口井,单井平均增油超9 000 m3(是常规调剖的2~3倍),投入产出比为1∶7,并将在更多井中应用;通过深入研究多层油藏化学驱剖面返转对驱油效果的不利影响,研制出复合驱剖面返转抑制/控制体系,于2017年3月开始2口井先导试验,至2018年3月已增油8 648 m3;为探索聚驱结束后进一步发挥地层存留聚合物的更久作用,研制出地层存留聚合物再利用体系,建立技术界限和评价规范,单井先导试验增油1 997 m3,投入产出比为1∶4.6;为从根本上解决从平台取样运回陆地检测耗时长、成本高、结果误差大及滞后的突出难题,发明了快速、便捷、准确、直接在平台上检测的“即取即测”方法,在化学驱油田应用可降低年操作费数百万元。

2016年起,他主持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海上油田化学驱油技术”,针对渤海地层黏度150~1 000 mPa·s甚至更稠的可流动稠油,发明了兼具增加水相黏度和降低油相黏度的低浓度活化水驱技术,计划于2018年在绥中36-1油田边部300 mPa·s稠油区块先导试验,预计可增油7.75万m3。

猜你喜欢

驱油稠油油藏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研究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研究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驱油用烷基苯的组成分析
微裂缝低渗透油藏产能公式在合水油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