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之探析

2018-09-1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审计局广州分局广东广州510623

商业会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理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审计局广州分局广东广州510623)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下降到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加,经济何时企稳目前仍无法给出明确答案。需求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而供给侧呈现中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显而易见,供给侧不能满足这一变化的要求,为此,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

放眼全球,需求侧管理的实践可圈可点,从美国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到日本政府倡导的“安倍经济学”以及最近实施的负利率政策,到欧盟国家运用发债和放松信贷等需求管理政策,再到新兴经济主体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总之,需求侧管理历来都是中央政府应对经济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常用方法。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了大量的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需求管理政策,这些政策在初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衰减,并产生了很多副作用,后遗症日渐增多。在经济新常态下,探索一条供给侧管理的路径,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中长期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促使我国经济走出低迷走向复苏,同时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现实迫切需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三个层次论述了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梳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并从构成要素、衡量指标、主体、对策四个方面与需求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第三部分剖析了美国、英国和德国的供给侧改革经验并进行了评述;第四部分结合上述分析,试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

二、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増质提效,就必须从供给侧入手,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呈现的矛盾着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经济学家习惯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解释经济减速,根据经济周期理论,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过低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减速。Reinhart and Rogoff(2010)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债务积累以及之后的去杠杆是导致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增长梗塞的根源。Koo(2008)从微观角度入手,剖析了企业在资产泡沫破灭后不再像以前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借贷,而是想方设法修复资产负债表。Summers(2016)认为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来源于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虽然上述观点并非完全相同,但都是从需求侧阐述了经济减速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同样表现为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但是,上述文献并不适合作为我国经济减速的原因,要从供给侧入手寻找答案,挖掘传统动力增长的潜力,同时探寻新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外需求萎缩造成我国出口低迷,国内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发展模式遇到瓶颈,投资的边际效益表现出递减趋势,消费受收入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三驾马车”的作用日渐衰减,带来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却日渐增加。此外,我国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小,渠道逐渐减少。当前,我国的中低端技术已经接近饱和,需要引进核心前沿技术实现技术升级,然而,任何国家在出售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核心技术方面都非常谨慎。跨国公司对涉及到关键技术的核心环节管控得尤其严格,不给子公司参与核心技术开放和更新的机会。近年来,国外政府也加强了对高新技术的干预,造成了我国在国外公司的收购过程中取得了技术产权但无法获得技术使用权或技术跨境转移权的尴尬局面,这也导致了我国技术的空心化。上述情况使我们反思需求管理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因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并非是周期性问题,而是供需结构错配问题。运用之前解决周期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无法有效应对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在资源的有限约束下,技术引进加剧了生产力结构的失衡,导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果结构失衡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我国30余年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做好环境保护,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推进制度改革、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又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动力,而这三大动力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手。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评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经济学方法作为支撑,其中供求分析方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基础理论——供求分析

供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供求分析法是各种经济分析方法的基础。在微观经济学中,基于供求理论建立了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所谓局部均衡是指当某种商品的供求相等时,市场出清。而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存在一组最优价格解,使每个消费者在收入的约束下达到效用最大化,同时每个厂商在成本约束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所有市场都达到了市场出清。在宏观经济学中,同样涉及到供给和需求,这里的供给和需求是从总量来讲的。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可以得到均衡的总产出。

宏观上的总需求与微观上的需求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具体而言,区别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不同。联系表现在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加总可以用来解释宏观中的总需求。我们知道,GDP的核算方法包括收入法和支出法,而经济发展由供给侧因素和需求侧因素共同决定。因此,需要运用供求理论来分析供给侧和需求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西方供给学派理论的评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并非起源于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只是较为鲜明地提出供给管理政策而已,比较经典的理论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美国经济学家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需求,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经济中既不会产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也不会发生就业不足。拉弗认为,并非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会越多,随着税率的上升税收达到最高,之后继续提高税率反而会减少政府的税收,他还提出减税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投资的热情,从而为政府的长期税收提供保障。概括起来,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干预、控制货币超发、国企私有化、放松市场管制。

上述观点并不符合我国国情。首先,针对某些行业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企业运营管理来解决。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还不如西方国家的市场机制那么完善,如果仅靠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而放弃看得见的手,将会出现市场失灵。再次,我国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够,劳动力市场管制有待加强。可见,我们不能直接把西方的理论政策直接照搬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需求侧与供给侧比较分析

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区别 (见下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素构成不同,需求侧要素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供给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衡量指标不同,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可以分别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出口额减进口额表示,供给侧中的劳动、资本、技术可以分别用劳动力数量、与潜在增长率有关的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三是主体不同,供给侧的主体是生产者,需求侧的主体是消费者。四是对策不同,需求侧的对策是需求管理政策,围绕“三驾马车”做文章,侧重点在于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刺激。供给侧的对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是切入点,结构性是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解决中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决定因素,供给侧实质上就是从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制度供给三个层面解决当前的供给问题。

四、国外供给侧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供给侧管理经验

二战后,传统凯恩斯主义被奉为“宾上客”,西方国家普遍以凯恩斯主义理论框架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从需求侧入手对经济进行管理,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到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前,美国通胀率攀升至13.5%,经济增长率下滑至-0.3%。在此背景下,采用传统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虽然能够有效应对通胀,但是在解决“滞”上显得苍白无力。为此,里根总统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提出“经济复苏计划”,该计划包括通过大幅减税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来削减政府开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来激活市场活力。里根政府推行的供给侧改革有效抑制了通胀,通胀率从其上台前的13.5%下降至5%以下,美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逐渐走出低迷走向复苏,复苏势头大于战后任何一次的经济复苏。但是,里根的大力减税计划也造成了美国政府的债台高筑,财政赤字一路攀升至13 382亿美元,这给美国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拖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后腿,需要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以为戒。

(二)英国供给侧管理经验

与美国类似,英国也受到了历史罕见的滞胀冲击,经济出现衰退,通胀率高达两位数。为应对这种滞胀困境,英国撒切尔夫人推行了大刀阔斧的供给侧改革,政策主张包括坚持自由主义,反对传统凯恩斯主义;在能源、钢铁等领域大力推行私有化;取消对汇率的管制;打击工会力量;减税,减少福利开支等。撒切尔夫人推行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成效,经济恢复了活力,通胀得到有效控制。1982—1989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年均在2.8%左右,但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三)德国供给侧管理经验

广场协议之后,德国马克升值了36%,德国政府没有采用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采取了如下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一方面对企业和个人大幅减税,另一方面通过削减财政支出来减少财政赤字,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针对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并支持企业研发,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向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及其他形式的帮助。排除两德统一的冲击,德国经济在广场协议之后维持2%的增长。至今,德国仍是稳定且可持续的经济体,在整个欧元区位居核心地位,德国供给侧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从上述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需求易受收入约束,通常较为被动,而供给则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需求管理政策短期对经济有效,长期则显得无能为力,并且会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而供给管理政策可以有效应对长期的经济问题,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推行了以减税、放松管制、减少政府干预、国企改革等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其目的在于解决滞胀,促使经济走向复苏。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有诸多类似的地方,如经济出现增速放缓波动下行、国企效益下降、宏观调控效果不理想等。但是,我们不能被表象迷惑,而是要立足于我国实际,理清隐藏在表象后的机理,更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政策。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立足于我国实际,不难发现当前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推行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之一,显然有别于西方的供给管理理论与实践,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突出“结构性”。为此,本文试从结构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一)通过制度变革减少行政审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在机构和人员精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展不大甚至裹足不前。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可谓是繁文缛节,大大小小加起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滋生了各种腐败行为,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运行。创新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而创新主体和创业者大多是分布在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为了给这些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必须精简行政审批,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清各级部门的权责界线。当前我国推进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或简政放权很有远见,减少行政审批可以为企业松绑,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提高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

(二)通过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引进技术渠道的缩窄,我国技术趋于空心化,原有的“引进模仿”增长方式日渐变得难以为继,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的过程。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离不开自主创新。创新的投入成本高且存在不确定性,仅靠企业自身还不够,需要相关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如结构性减税,给予创新企业风险补偿等。创新成果若得不到法律保护,将会抑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或产业开展产业升级试点,待经验成熟后向其他地区或产业推广。对战略新兴产业给予相关的财税和金融支持,鼓励现有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以创新驱动引导产业结构优化。

(三)推进农村耕地红线永不越界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时,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很多现有的农村和郊区将演变为新的城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的态势依然强劲。城镇化带来了收入和消费的提升,需求随之发生变化,这对供给结构提出新的诉求。新型的城镇化有别于以往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大搞房地产等粗放型方式推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人本、绿色、智慧、特色、品质为特征。考虑到现有的户籍、社保等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形成的阻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土地制度等。同时要严防房地产泡沫,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节约耕地,永不跨越农村耕地的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四)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一致的。如果仅由政府来决定资源配置,将会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如果经济完全由市场决定,又会产生市场失灵。我们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和市场应各尽其能,相互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六、结论

在经济新常态下,用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可以吸取其合理的地方用于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由于我国缺乏成熟的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早已渗透到国内,对我国的影响较为深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西方理论并不能解释我国经济中特有的现象。同样是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表现大相径庭,如果把西方理论直接照搬过来,政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乃至南辕北辙,在研究我国经济问题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西方供给学派或供给管理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原则,才能有效解决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供需矛盾,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理论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坚持理论创新
俄罗斯社会人口形势动态及其结构性因素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供给侧”何以流行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