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

2018-09-10张焰红

南北桥 2018年16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核心素养

张焰红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中,“时空观念”是不容忽视的历史学科基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时空观素养的理解,并建立起完善的时空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关键词】时间观念 空间观念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174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不仅由无序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本课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和上一学期的教学中都有所接触,美国的贸易政策是时下热门的话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的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对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学习热情,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但是由于本课涉及了较多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密切,所以学生在理解中存在着诸多障碍。

针对本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主要采用了时间轴、知识类比、知识结构化以及概念解释、史料分析等方法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本课。首先,利用时间轴让学生从时间上对二战前后经济全球化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和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其次,通过知识类比让学生详细的了解三大经济支柱的区别和联系,与此同时在这一部分插入概念解释和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三大经济支柱,并且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表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念解释、论从史出和知识的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深入、到位的了解和认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使本课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从而逐步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括、归纳知识体系的能力。总之,从不同的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我以岳麓版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例,就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出一些自己的方法。

一、建立时空坐标,初建历史时空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时空观,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清晰的时空顺序,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时空坐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例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第一课,在全球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跨度大,空间变化大,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要求高。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地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在师生共同的学习和探究中完成时空坐标示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完成示意图,学生从时间上对二战前后的经济全球化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和认识,从空间上看,全球化的核心是从无序走向有序。

直观的时空坐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学生也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和全面的认识,构建了具有時空观的历史知识体系。总之,历史时空观坐标示意图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目的。

二、加强知识类比,细化历史时空观

高中历史知识涉及范围广,关联性较强,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这部分知识间的类比。这对于促进知识吸收,细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有很好的帮助。许多历史知识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历史又不会完全雷同,彼此间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历史特征。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一课为例,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贸易总协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就必须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对于这些有关联的知识类比教学,是值得采取的教学模式,类比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归纳总结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又能够很好的突出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有重点的进行纵向的、横向的知识类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记忆知识、防止混淆、理清思路,还可以细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最终提高历史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历史时空观

通过时空坐标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一些规律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而通过知识类比可以清楚这一课一些相似知识点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但是要想整体深化的掌握这一课,就需要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一种将知识形象化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庞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浓缩化。新课标要求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与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与规划能力。因此,掌握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可以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从而让学生在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深化历史时空。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空意识,学会运用时间和空间观念来把握历史的变迁和延续、原因和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倡利用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并深化历史知识点间的时空观念。

总之,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其核心素养成为摆在一线老师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是新课标要求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历史知识、意识、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许多方面,通过许多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新明.《巧用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

[2]王国栋.《高中历史时空观培养探微》.历史教育家.2017年.

[3]夏辉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落点—以是“时空观念”为例.中国青年教师杂志.2017年.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核心素养
着眼空间观念培养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