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研究

2018-09-10袁彦

环球市场 2018年26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图书馆互联网

袁彦

摘要:图书馆服务平台,是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分支,它具有服务性、关联性、以及基础性等特征,在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播网络中,占有突出地位。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的探究视角为切入点,解析未来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发展要点,以及技术实践融合点,以达到充分利用社会大数据平台优势,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思维;图书馆;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到来,为社会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的发展,提供了更可靠的创新技术保障,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沟通速率的提高,更是拓展了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视角。由此,以社会文化载体图书馆的创新开发为探究视角,对文化传播与服务体系的探究,将为人类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方向引导。

一、“互联网+图书馆”思维理念的特征

(一)创新性特征

“互联网+圖书馆”服务平台的建立,是新时期文化传播的主要趋势,它在传统图书馆管理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手段,如,读者既可以阅读纸质图书,也可以享受无纸化阅读;或,图书之间信息可以交叉查询,图书馆服务平台可以查询、搜索、评价等,服务范围的扩大,都是“互联网+图书馆”创新性特征的体现。

(二)多元性特征

“互联网+图书馆”是基于社会信息需求形式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而来,它的出现迎合了现代大众快速、高效、便捷的消费需求。

首先,“互联网+图书馆”的打造,将单项图书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变为双向资金图书应用形态。如,图书馆建立服务微信平台,每月月初为大众提供活动信息表,而大众也可以通过微信沟通渠道,对图书馆资源进行补充。

其次,图书馆服务平台,从阶段化向着社会化转变。如,传统的图书馆内图书资源,主要面向学生、读书爱好者服务,图书馆文化知识的传播范围有限。如今,互联网的引入,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将图书馆中“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形式增多,受众范围自然也会扩大。

(三)服务性特征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具有服务性特征,是指当前的图书馆服务形式的构建、服务渠道的形成过程,均适当的融合了商业化理念,将图书馆服务功能工作的开展,看作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文化交易。“商家”为了迎合“买家”的需求,自然会不断的提升自身服务水平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才能够确保该循环体系长期循环。

二、“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

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优势,笔者将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要点归纳为:

(一)更新图书馆服务理念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是社会文化、技术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立,必然带有“信息化”、“服务化”等会特征,为此,对图书馆服务平台的认知,应始终坚持着创新、服务的理念,在图书馆中寻求开发视角。例如:“互联网+图书馆”实践过程中,图书馆在阅读室内,增设了免费性饮品,舒适、安静的阅读环节,手机支付平台等环节,均是处于大众需求考虑,实现多媒体时代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

(二)大数据空间应用

大数据云空间应用,是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需充全面开发的领域。云空间,属于虚拟信息存储环境、它具有容量大、载体多样、应用方法多元等特征,该技术突破了纸质图书存储空间有限、图书阅读空间性强等弊端,图书馆服务窗口建立大数据存储空间后,读者只需简单的程序操作,就可以获取海量信息资源,便捷、快速的图书阅读形式,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例如:M图书馆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图书服务。其中大数据中的云空间,作为该图书馆开发的主要方面,一方面,图书馆保留服务系统中,基础的图书查询、图书网络购买等网络服务;另一方面,又开通了“图书云存储”公众服务渠道,用户运用程序网络阅读信息时,云空间将自动对读者阅读过的图书进行备份,并分为“个人收藏”、“公共记录”两部分,若阅读内容满足读者的需要,用户可点击“个人收藏”;若浏览内容只是一般图书阅读,则系统会默认为“公共记录”。当读者退出操作程序后,再次登录,依旧能在空间中找到,与之前图书阅读信息对应的完整信息。关于M图书馆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综合开发的服务窗口应用效果而言,“互联网+图书馆”的到来,基本实现了图书信息个性化定制和调整。

(三)智能化技术的融合

智能化图书馆服务技术的融合,也是“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服务渠道构建的方法。

1.体感技术融合

将智能手机中体感服务,融合于图书馆服务平台中,构建远程操控与图书感应体系,打造更人性化服务。如,K图书馆利用互联网进行服务平台开发,在图书馆公共阅读室的桌子上,安装智能体感设备。读者阅读时,可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调节书桌周围温度、座椅高度、阅读书桌摆放角度等,确保读者获得知识的过程,也获得身体上的放松。当读者离开阅读书桌30min以上时,智能体感程序,将自动恢复到最初的摆放状态。K图书馆中公共阅读室服务性阅读工具的智能化改变,就是“互联网+图书馆”视角下,下一代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开发中,智能体感的应用体现。

2.跟踪式服务技术

智能化技术,在下一代图书馆中的应用,也体现为跟踪式图书服务。当前,图书馆现有的图书存储资源,均有相应的图书代号备份,而图书跟踪服务,主要是利用远程监控渠道,对外借的图书所在位置进行跟踪。图书馆内的资源管理,依旧需要依靠管理员进行查阅、归类。新一轮图书馆跟踪体系的建立,将对现有的跟踪程序进一步延伸,形成内部图书智能化分类、整合技术。假定图书A为文史类,B类图书为经济管理类,两者集中堆放在图书借阅空间内,运用拓展后的跟踪程序进行图书整理时,图书管理人员,只需通过图书二维码,就可以确定图书归类位置,管理员只需按目标进行图书摆放即可,大大降低了图书管理的工作量。

(四)打造安全管理体系

基于“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未来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立,也在于构建安全的图书服务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的发展,需进一步利用互联网信息沟通渠道,加强虚拟信息传输的审核与风险防护。如,K图书馆借助“互联网+图书馆”思维,打造新型互联网辅助平台时,进行多项密码安全开发装置,该密码原始密码,为数字、字母、标点相互掺杂的代码,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安全程序,以此衍生出多个干扰代码。若读者正确输入程序密码,立刻获取信息。否则,每一次密码输入错误,将增加一层信息保护乱码,进而加强内部信息的保护。该种图书馆信息安全服务密码体系的建立,将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信息安全管理指数,降低读者注册图书馆公共服务账号后,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的产生。

(五)循环、可持续性开发

基于“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打造,是循环、可持续性开发过程,它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进而满足服务、多元的综合服务效果。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产生、发展、应用过程,需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整改。如,G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发展,除了结合图书馆内部程序研究成果,也结合大众额反馈意见,进行下一代图书馆服务程序的创新。这种服务与研发相结合的发展趋向,也为“互联网+图书馆”思维实践提供了保障。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研究,是社会文化传播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理论整合,它为未来文化资源的综合探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图书馆”思维创新性、多元性、以及服务性特征,分别从更新图书馆服务理念、大数据空间应用、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打造安全管理体系四方面,剖析“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运行要素。因此,该篇文章探究具有引导性、借鉴性作用。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图书馆互联网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基于O2O的校园服务平台应用研究
高校财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图书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富裕县 搭建平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