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社课教学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8-09-10姜北光
姜北光
摘要:小学品社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目前,在教学中,它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化等。文章深入研究小学品社教学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该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 课堂教学 品社与社会 影响因素 对策
品社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是由社会与思想品德课程合并而成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通过品社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现象,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自品社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反思。
一、小学品社教学影响因素研究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关注,同样,品社课程教学也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才能真正提高品社教学实效性。
1.学校方面
学校师资水平是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品社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配置品社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品社教师,导致品社课程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部分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由于学校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按标准配置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师,导致一名教师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当学校组织品社教师外出培训或参加交流活动时,品社课程只能由其他课程的教师代讲。由于代课教师缺乏对品社学科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进而使得品社课堂教学低效化,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未配置专职的学校为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往往采取由语文、数学教师兼职的方式,而这些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准确把握品社学科教学标准,不利于品社教学目标的达成,阻碍了品社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品社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家庭教育侧重点不同,一部分家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另一部分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家长价值观的灌输下,学生学习和参与品社课程的积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品社课程教学效果。
3.教师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品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自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该学科的认知不断提高。但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品社课程的认识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轻视学生品德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该教学内容简单,未能准确把握教学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无法做到有效衔接,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在品社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不恰当,未能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有的教师过度追求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没能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进度,从教学主导者、组织者变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还有的教师为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内容,没有留给学生互动、交流和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看似充实,实则学生未能全身心融入,品社课程成为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新形势下,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匮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小学品社教学质量的建议措施
为提升品社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品德素质,消除影响因素的负面作用,保障品社教学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品社课程教学任务顺利达成的基础和保障,学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满足品社教学任务要求。同时,针对部分品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学校应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授课,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此外,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进步,学校应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将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传递给青年教师,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师队伍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推动品社教师专业化发展。
2.家校形成合力,保障品社课程实施
家庭教育是品社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品社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在品社教育实施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使家庭与学校、教师形成合力,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借助微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变化,分享和发布一些教学心得,推动家长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应与学校、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支持学校、班级课外实践活动,并及时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情况,为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提供依据。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密切联系,能够营造良好的品社教学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转变教学观念,丰富品社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是品社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应理性看待教育形势的变化,转变、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深刻把握品社教育内涵,树立科学的德育观,从自身生活经验中提取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同时,针对教学方法运用不足的情况,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交流,积极借鉴他人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小故事、小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并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全面主导和放任不管的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品社课程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品社课程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教学质量受学校、家庭和教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低效甚至无效化的现象。为改善教学效果,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条件;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品社教育环境。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经验,提高品社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小学品社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4(6):101-102.
[2]程振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转变的五个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3(6):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