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高校招生工作自主权与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2018-09-10王新伟

环球市场 2018年4期

王新伟

摘要: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重要内容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高等院校能够自主招生继而具有办学自主权,自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自主权逐渐开始在各个高校出现,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权招生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从招生过程中考生与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诚信危机到高等院校招生时内部出现的公平公正力不足这些方面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自主权已经逐渐出现,需要扩大自主性并进一步完善拥有招生自主权的高等院校的自我约束制度的问题,因此,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并且加强招生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制度,认真思考、高瞻远瞩,进一步完善政策并且高效实施。

關键词:高校招生;工作自主权;自我约束机制;教育体制改革

一、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自主性的出现与发展

(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摸索阶段

高等院校的招生自主权的出现始于2003年,自我国经济复苏,高考制度恢复,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机制迅速走向正轨。随后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招生自主性进入了探索阶段[1]。

(二)招生自主性的推动阶段

于1985年中央出台的一份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将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完善办学自主权下的自我约束政策。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性和完善招生办学过程中的自我约束体制,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

(三)单项决策的进步阶段

高校的自主招生计划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有局部高等院校向全国范围内推进,通过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最终我国的最高决定会议通过“普通高等院校可以依法行使招生自主权”。

二、我国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权的完善及实施

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权的实践与完善是在与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实现的,主要有包括120%的投档比例、全面考评考生的综合性素质进行录取、高校招生自主性以及各大高校联合招生等。其中120%的投档比是指各个学校根据120%的比例在招生过程中调阅高考考生的档案,但自2013年高考考生实行平行志愿选报院校后则不再拥有此项权限[2]。

三、普通高校扩大自主招生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院校能够扩大招生自主性的权力,是给全国考生一个自主选择就读院校的机会,一方面,从性质上来说,高等教育院校中公立院校占很大部分,这些院校的招生人数,按照何种比例进行调集考生档案以及招生的最低提档线等都是由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严格控制和支配,从而使各个院校问缺少积极竞争的办学理念,缺乏院校教学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扩大招生自主性有利于调整院校内的学科比例,使各专业的结构更加完善合理,院校稳定进步发展,进而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且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这一政策快速成长。

四、各大高校如何扩大招生自主性以及完善自我监督制度

第一,可以建立工作小组,专门负责自主性招生,其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校自主性招生的相关规定以及详细的招生计划,例如招生比例,录取人数和对考生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小组中民主投票协商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在学校的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偏私现象,能够给考生及家长留下诚信、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公信力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第二,改善高校内部行政与学术相关的权利配置,高等院校的各部门权力配置不合理,导致教育管理部门不愿给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突出的缺陷主要是行政领导权在招生过程中占了主导,使得学术权力处于次位,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专业性不强,易于出现偏私现象[3]。因此,优化行政与学术权力的配比是扩大招生自主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组建监察工作团体,对高校的自主招生进行监督,也可以通过相互监督的方式加强完善高校的自我约束体制,使学校的招生流程的每个步骤均不存在徇私舞弊的行为,得以保障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高等院校的自主性招生工作。总之,自2003年的高考改革制度以来,各个高校自主性招生办学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增强自主招生过程中的优化决策,能够使学校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吸取更多的优秀资源。

综上所述,通过2015年“两条录取分数线”事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招生法律法规不完善、高校内部权力配置错位、招生信息缺乏透明度是高校招生自主权无法有效落实的主要原因,说明高校在落实招生自主权过程中存在困境。总之,综合分析我国高校扩大和落实招生自主权的研究状况,可以得出的结论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扩大是大势所趋,是我国教育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许多研究缺少对问题的解释和说明而是在阐明作者规范性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J].教育研究,2017,38(10):4-11.

[2]吴根洲,甘齐.高校招生自主权: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4):13—19.

[3]禹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完善及实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