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2018-09-10戴俊
戴俊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前提下,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日益明显,比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甚至更大。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减小差异提出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和矿产能源的差异
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农村地区水源比较充足,气候也比较适宜,旱涝灾害较少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极其有利。同时,中部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耕地面积较少,且水灾和旱灾时有发生。西部地区最为恶劣,大多是丘陵山地,耕地面积稀少,土地肥沃度较低,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极其不利的。同时,就可开采矿产能源而言,东部多是沿海地区,尽管滩涂较多,但使矿产能源却十分稀少,西部地区则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能源资源,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矿产能源含量则因具体地区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可见,自然条件以及矿产能源含量都是导致农村经济出现区域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各地国家政策的差异
国家在各地实行农业政策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政策是先富带动后富,先加强沿海地区的发展,再不断向内地推进。与沿海省份相比,内地省份无论是在发展上,还是在获得成功的几率上,都失去了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国家层面不均衡的政策差异,即福利和优惠多由东部享有,而内地享受的优惠较少,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就会表现出区域性差异。
(三)经济体制差异
各地经济体制的差异也会导致农村经济出现区域性差距。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往往以实现经济的市场化为核心,并采用各种有效地政策手段,摒弃过去实现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对市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践时采取的是逐个区域逐步推进的策略,即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试推行,积累经验,待发展完善然后再逐步向内地省份推广,在这种逐步推进的策略影响下,必然导致各地市场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市场体制比较成熟,经济实力也比较强,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赶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末班车,各方面都要比东部沿海稍逊一筹。
(四)经济基础的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各地农村经济基础不一致。如果经济基础较好,那么往往更容易得到发展,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也比较强,发展速度也会比较快。比如说,较之于内地省份,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十分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为各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内地省份的经济基础就不如东部地区优越,尽管有着丰富的矿产能源,但无奈市场化程度较低,使得西部农村发展受限。
二、加快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于城乡结合化程度较深的农村而言,可以把城中村作为改革的试点区域。优先发展新农村建设,然后以点带面,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使原本条件恶劣的小村落逐步发展成具有一定现代化程度的中心镇和农村,为农村居民的生活购物和饮食提供便利。可以看见,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能够对各个自然村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农村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高农村建设投入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之前,我国县级行政区域数量有2854个,农村人口约5.89亿,乡镇主要接受县级管辖,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要想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并不断加强县域经济发展。上级政策则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比如说注重招商引资、着力培养当地的龙头企业,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建立农业现代化标准,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鼓励建设乡镇企业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尽可能地给予经济与政策支持,不仅能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因常年外出务工而导致土地闲置问题。另外,还应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标准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基地,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走上可持续化道路。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
根据城市物流中心建设的经验加快农村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对于农村区域物流中心而言,其主要是为了方便农村群众的工作生活,而提供运输、存储及相关活动的场所。在建立物流中心的过程中,应当加强规划,优先考虑资源丰富地区,并完善道路及仓储等相关配套设施,在乡镇及自然村设置物流点。这样就能为品质良好的农副产品拓宽销路,以免因运输不便而导致产品滞销。
(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突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都应加强对农民的指导,让其努力发掘农村优势资源,并加强优势资源整合,打造本村的特色产业,采用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旦建立其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就能对外产生吸引力,吸引投资者注入资金,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注重产业链延伸,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得以增强。另外,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边保护边开放,实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
三、结束语
总之,改革开放将近4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GDP保持高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矿产资源、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区域性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有自然及地理等客观因素,也有国家政策先后顺序等主观性因素,要想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一致,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为了有效减小这种区域性差异,可以加强城乡统筹、加大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村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通过这些有力措施,使农村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研究[J].经济,2016(11):00002-00002.
[2]黄大金,谢新扬.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探析[J].商,2015(18):279-279.
[3]于学梅.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區域差异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4):00153-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