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8-09-10陈雪梅
陈雪梅
【摘 要】教学有效性这个概念的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保证自身的教学效率,还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兼顾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价值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激发兴趣,教学指引未来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7.057
随着新课改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也在实践中积极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学的实质,追求课堂教学的“活”与“实”,将提高教学有效性作为教育之本。这种观念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着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新目标,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想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師生关系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主观条件。在培养师生关系方面,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抚慰学生内心,让学生放下警惕性和戒备,主动投入课堂学习和融入学校大环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让教师的热情和个人风格感染学生。
一方面,学生被一门课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该门课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说话方式,性格体态,教学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个人选择。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保持饱满的热情,展现给学生自己对课程的热爱和高度的教学自信,随时随地给学生眼前一亮的积极性和新鲜感。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不要拘泥于传统“严师出高徒”的思想,而是要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幽默的说话方式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教师讲课时要注意抑扬顿挫,语调起伏合理,让学生的情绪跟着教师说话起起落落。教师还要善于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借助他们所喜爱的动画角色和说话方式提问交流,降低学生和课程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疏离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在课后同样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还不完善,所以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去教室和学生接触,可以回答他们作业上的问题,还可以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难处并帮助及时解决。教师保持和学生的联系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自身教学中不合理的措施,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和生活建立了亲近的关系,间接有效的为积极的课堂氛围和较高的教学质量打下情感基础。
二、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需要的是更加丰富有趣,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教学方式。因此,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心理,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才能准确合理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通过游戏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要从小学生活泼爱玩的性格入手,善于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图形时,可以说出一个图形让学生用小棒摆出来,看谁摆得好看,摆得快,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或者学生名字让他们来摆,丰富数学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认识数学图形的过程中适时放松,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将学习与游戏结合的想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不知不觉接受数学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师不能每一堂课都加入游戏环节,这会减低学生的新鲜感从而失去游戏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游戏环节的纪律问题,不要让学生只顾着玩耍吵闹而不认真思考。
(二)从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师教授学生数学时,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而发现数学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讲解长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量一量书本,铅笔的长度;学习到立方体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用土豆削一个立方体;学习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说一个时间让学生用手去拨纸质时钟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带领他们去参与数学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这也能帮助学生在抽象和形象思维上快速转换,手脑并用的同时理解数学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三、掌握有效的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进度向学生发问,及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个主体,教师提问时要更加注意方式和技巧。一方面,提问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而是要把思考的部分抛给学生,让学生活用知识,主动思考,教师只提供一个思路。另一方面,教师提问时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是一门思路开阔,关联知识众多的学科,教师要立足课本内容,丰富学生课外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更加复杂,更具有深度的数学知识。教师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是将教学成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只有把握了教学与检测并重,才能帮助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一)敢于质疑,不全信书本
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课本,质疑课堂教学的不准确。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质疑和证明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合理的部分发表疑问,和学生一起深入探索。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乐于发表和教师不一样的见解,在质疑过程中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二)乐于探索,挖掘数学的思想
教师教学时要遵循“讲七分留三分”的原则,不需要尽职尽责的将问题讲完,而是要给学生一部分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将概念原理讲透,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想法来源,教师还要适当留部分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尝试着去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缺少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抛开顺向思维,发挥自主学习精神,深入挖掘数学的隐藏魅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总而言之,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有效的课堂必然能够接受时间和长期实践的考验。当然,追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的不足,发挥学生主体的最大作用,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