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点燃初中历史课堂
2018-09-10高亚男
高亚男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创新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正处于生长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中学生来说,人人都有极大的创造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主氛围;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之所以不断地向前发展就是因为创新!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创新能力就是其中之一。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勇于創新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对于正处于生长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中学生来说,人人都有极大的创造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历史这门学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两点做法。
一、创设师生间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变换一个新角色,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些历史活动课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去组织,教师只要把相关的教学意图说给学生,然后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施展的空间,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教师本人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这种互换角色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师生在心理上得到沟通。以七年级下册历史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负责查找歌曲《青藏高原》,制作相应的课件。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要求每一组编演一幕短剧,主题分别是: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第二幕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通过开展这个活动课,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搜集历史资料、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剧本内容来源历史,又可以高于历史,但不能脱离和违背历史;通过角色扮演法,在活动中再现历史情景,认识盛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加深对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组织这样一节活动课,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发挥了创新精神。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民主的、自由的平台,长此以往,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就逐渐形成了,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一定会迸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起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精神饱满而又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探索和钻研。知道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研讨、探究、追寻结果,就是要让他思考、实践、观察、试验,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民主、进取、开放的教育氛围,主张敢想、敢试、敢闯,说真话、说新话,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与新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导入环节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例如在讲“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时,我是用两个小故事来导课的:
家是停泊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家是生活的动力,家是温暖的依靠。同学们每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不觉得回家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19岁的吴采桑,早上,妈妈让他去城里买2斤花生油回来,结果,50年后才回到家,回家时妈妈已经不在了。孩子走失,是母亲最大的痛,而孩子历经磨难,费尽周折也要寻找回家的路,因为回家是不需要理由的。作为中国大家庭,曾经走失了三个孩子:香港、澳门、台湾。香港经历了155年的艰辛于1997年回到了家,澳门经历了122年的磨难于1999年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情境的创设不但适用于导课,同样适用于课中,例如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在探究回归的原因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我随即追问了一句,“没有‘一国两制构想,香港和澳门会不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通过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总之,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点燃创新的火种。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造就出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今天的培养,将对他们受用终生。我呼吁全体历史教师,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结合我们历史学科的特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