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2018-09-10李微杰赵亚丁勇
李微杰 赵 亚 丁勇
[摘要]世界各国对于反腐有着不同的制度要求,但是仅凭法律制度的规范很难从根源遏制腐败的现象。反腐需要的是一把高悬于头顶的体制利刃、一只牢牢关住权利的笼以及一个牢固的思想堤坝。三者牢牢结合,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套可以传承且标本兼治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在该体制下形成的自觉,是反腐工作的最大成果。
[关键词]制度;反腐;自觉
[作者简介]李微杰(1987-),男,汉族,湖南邵东人,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富民分公司,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党务、群团、工会业务工作。赵亚(1990-),女,汉族,湖南邵东人,云南省烟草公司文山州公司,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层党支部工作。丁勇(1973-),男,汉族,云南寻甸人,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富民分公司,本科,主要从事办公室业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45-02
纵览中国历史,各朝各代的灭亡均来自于内忧外患,其中内部的腐败是其重要原因。新时期当以史为鉴,坚持反腐无禁区、零容忍、强高压、长震慑,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增强不敢腐的自觉。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一、新时期反腐建设思想剖析
(一)确立新时期反腐价值取向
首先,必须确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制度,其中主要由反腐倡廉制度,价值观,心理意识,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决定,必须将反腐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反腐倡廉主观能动性。
(二)塑造反腐倡廉的制度形象
塑造反腐倡廉的形象,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水平,对党内的个体和组织起到较好的心理引导和暗示的作用。包括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创新,完善其运行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执行力度,坚守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等。
二、反腐治理對策
古代对于为官不廉的官员,国家予以正法的居多。历代针对贪腐官员的刑法是非常严厉的,《秦律》中规定官员行贿或受贿只需达到一个铜钱之数,就要受劳役的处罚并且在脸上刺字。唐代、宋代及清朝初年也是提倡重刑以惩治贪官。严苛的刑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的腐败。然而,单靠严刑整治腐败现象却有明显的局限性:古代封建制度多采用人治而非法治,君主建立的法律是以君王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加上朝代的变更频繁,法律的平等性、持续性受到了挑战,缺乏体制下的自我约束,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外用刑及借机寻私仇现象泛滥。
在国际上,新加坡虽提倡高薪养廉,但同时针对腐败制定了《公务员惩戒规则》《防止贪污法》等法律法规,并把官员的廉洁信仰放在第一位。美国制订了《廉政法》约束官员,同时成立专门的道德署,将反腐道德化,将道德法治化,成为美国反腐的一大特色。韩国为了防治腐败,制定了严格的检察制度,同时十分注重对国民和官员的廉洁教育,专门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了反腐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廉洁文化。在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既崇尚廉德,又注重健全监督制度,如政党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等。
综合古今中外反腐经验,不难看出:主张集权的严刑峻法式反腐或者主张分权的道德引导(单纯的自觉)式反腐均不能有效反腐,唯有将法律约束、完善监督体制及弘扬廉洁文化三者结合才能培养制度下的自觉,进而彻底铲除腐败的土壤。
(一)高悬制度利刃,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近年来,反腐立法,规范公职人员行为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反腐制度也逐步完善。中央有关领导在各种场合不断重申中央在反腐问题上的立场,习近平在中央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就着重指出:“必须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在反腐制度的高压下,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制度反腐深入人心,形成较大的震慑。然而,反腐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强,体系不够健全,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部门没有相应的约束制度等因素也给腐败留下了滋长的空间和土壤。
第一,应当进一步加强法律震慑作用,将职务犯罪原本比较靠后的位置适当提前,适当缩小渎职罪、贪污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间的量刑差距,增加腐败的成本,从律法上体现政府对腐败案件的重视;第二,应进一步统一各地对于贪腐案件的量刑标准,明确对贪腐案件的刑法规定,减少没必要的政策性,从轻量刑,避免出现重案轻判、违规减刑、违规庭外执行的情况;第三,完善一些特殊部门的反腐体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填补体系中的漏洞,避免出现“灯下黑”、制度外违规的情况;第四,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惩,不因触犯而“下不为例”,不因最小而姑息,坚持反腐的高压状态,让每一个国家公职者时刻谨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第五,建立通达、敏捷的揭发检举、弹劾、罢免机制;第六,严把公职人员选拔关,在选拔过程中,将道德水平作为选拔公职人员的一项重要指标。总之,要发挥制度利刃的威慑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时刻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不松懈。
(二)扎紧关住权力的笼,形成不能腐的监督机制
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所以要在制度的严密性上下功夫,要朝紧一点、严一点的标准努力,切不可“牛栏关猫”,确保权力在监督下进行,才能避免权力的变异和腐败的滋生。
建立完备的权力监督机制,首先要保证权力的合理配备,确定权力的范围和界限,确保权力来源合法,行使合理,通过党内分权,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者分离,建立一个正职监管,副职分管,群体领导,民主决策的相互制约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完善民主公开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对于重大决策、公费开支、重大项目建设和采购、重要人事任免等事务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公开,扩大全体群众和职工的知情度,避免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情况发生;第三,进一步提高全体群众的参与度,集思广益,使决策、部署更加贴近民意;第四,进一步提升内部巡查制度的异体监督作用,发展立体化、多样化的巡查方式,巡查过程中运用审计、听取群众、职工意见等多种方式考察公职人员,并充分发挥舆论和群众监督的力量;第五,建立同级党代会与纪委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权利日益扩张的纪委成为腐败新的增长点。
(三)加固思想之堤,形成不想腐的文化氛围
人民在关注制度反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制度反腐的价值引领作用。反腐需要辩证地看待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实际上,制度的执行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以及道德的作用贯穿于反腐工作的始末。营造一个人人不想腐,视权钱交易为耻,视行贿受贿为肮脏的全民自行奉行廉潔自律的氛围,从而使反腐制度、廉洁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时,反腐工作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自古,道德教化是古代统治者重要的反腐方法,即通过道德去教育感化人,促使人们知荣辱,去贪欲。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都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廉”与“礼”“义”“耻”并称为国之四维。着眼于当今社会的官员腐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便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思想认识开始滑坡,廉洁自律意识缺失,受不住引诱,欲望膨胀。
对此,公职人员首先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不间断地深入学习党史党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作为一种工作常态,不断增强自身理论自信和理论水平,保持正确的品行操守,守住底线;第二,要加强对道德法规制度的宣传,着力净化社会风气,增强群众对廉洁奉公、依法依律办事的认同,这样,即使领导干部执行制度不力,人民群众也会起到监督作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廉洁自律的好风气,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温床;第三,将树立廉洁的信仰和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末,在小学、中学、大学、入职教育等各个环节加入廉政教育,促使廉洁信仰深入人心。
反腐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将完善制度约束机制、完善监督体制和弘扬廉洁文化、培育廉政氛围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既用制度和监督约束公职者,又用文化影响全体群众,才能建立起公职者在制度下的自觉,树立全民的廉洁信仰,营造廉洁奉公氛围,最终形成一套可以传承且标本兼治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占稳.韩国反腐败中的制度建设[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单扬.全球反腐败大势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几点启示[J].理论视野,2012(9).
[3]李永忠.王岐山的反腐思路[J].领导文萃,2015(4):28-31.
[4]田旭明.善德与善制的耦合—论制度反腐与廉洁文化建设的协同[J].理论与改革,201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