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秋收起义时期的毛泽东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评析

2018-09-10李晨钢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井冈山毛泽东

[摘要]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不仅扭曲、抹黑了毛泽东的形象,还歪曲了党的历史,解构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造成了威胁。本文选取张戎与丈夫乔·哈利戴(Jon Halliday)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关于“秋收起义”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行评述,重温秋收起义正史,以减轻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恶劣影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毛泽东;秋收起义;井冈山

[作者简介]李晨钢(1993-),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09-04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起义之一,它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也是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它保留了党的火种,为日后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为推进历史的前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的动机、对于放弃进攻长沙、文家市转兵以及上井冈山的目的进行了质疑,更有甚者,对于这段历史进行了扭曲与抹黑,如张戎在《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后简称《故事》)中就认为毛泽东这一系列举动是为了“以暴动为借口,希望从中央那里挖出一支武装带走。”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夺取兵权,占山为王。这是对于毛泽东的污蔑、对党史的歪曲,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令人担忧的是,《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已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销量超过100万本。虽然在国内被禁,但是仍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该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行驳斥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湘南暴动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1927年7月15日,处于汪精卫掌控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并大肆搜捕屠杀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此时,刚经过改组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危急时刻做出了关键性的调整,其中就包括了在秋收季节,组织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湘南暴动就是秋收起义最初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张戎却在《故事》中将毛泽东计划的湘南暴动写成以暴动为借口,实际是想从中央挖走一支武装。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故事》中写道:“毛打算把这支部队(南昌起义部队)的一部分抓到手。由于他们预计的行军路线接近湘南,毛便在八月初向中央建议,在即将举行的湖南秋收暴动中,他到湘南去搞……从毛后来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真要去发动农民搞暴动,而是以暴动为借口,希望从中央那里挖出一支武装带走①。”

(一)最初把起义地点定在湘南的根据

毛泽东最初计划在湘南进行暴动,并不是由于南昌起义部队路线接近湘南,而是湘南具有率先发动暴动的优势。第一,有武装的支持。澎湃领导的广东农民武装约有千人驻在汝城县;正在南下的南昌起义军有可能调出一部分兵力支援;浏阳、平江一带的農民武装也可以向这一带集中。②第二,有政治和地理优势,把握较大。《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中就对湘南的政治、地理优势做了较好的说明:“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县为中心,由此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与长沙之唐政府对抗,与湘西之反唐部队取得连络。”③

(二)毛泽东返回长沙后的去向问题

毛泽东8月12日秘密回到长沙,就为起义进行准备工作,并做了湖南社会情况和群众心理状态的调查,收获颇丰,为之后的中共湖南省委会议以及起义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然而《故事》中却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抹黑:“湖南全省暴动的领导者们约定八月十五日在长沙苏联领事馆开会……十八日,毛才姗姗露面,大家很生气,他却说他去搞“农民调查”去了。毛迟到四天的原因不可告人:他要等一等,看南昌起义的部队是否仍有可能到湘南,要是不可能,他就不去湘南搞“暴动”了。”④这是上文《故事》中所提的“毛后来的行为”之一,认为毛泽东会议迟到是为了观望南昌起义部队是否有可能到达湘南而故意避开会议。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根据年谱,“8月12日,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从武汉到长沙……见到湖南省委书记易礼容,同他进行了简要的交谈。”⑤可见,毛泽东回到长沙就马上投身工作,了解当时的情况。其次,“8月13日,到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农村调查农民土地问题……找来六位农民、一位篾匠和一位教师,在杨开慧家开了两天调查会。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农民要求全部解决土地问题”⑥。“回长沙城里,他又征询由湘潭韶山来省城的五位农民的意见,并拟出土地纲领数条,包括‘没收一切土地等。”⑦经过这次的调查,毛泽东“还了解到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后,群众对他们的看法已完全改变了。他在给中央的信中说:‘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⑧。根据这些史实可以知道,毛泽东并不像《故事》中所说“要等一等”,从他回到长沙至沈家大屋会议前,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实地调查,并收获了宝贵的资料,了解到了农民的真实想法与湖南当时的具体情况。正因为掌握了这第一手资料,毛泽东在8月18日于沈家大屋召开的湖南省委会议上对于旗帜问题、暴动问题、土地问题等发表了重要且正确的意见,对后来的起义准备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将暴动中心从湘南转到长沙的真实原因

毛泽东根据自己的实地调查以及当时湖南残酷的斗争环境,提出将暴动的中心从湘南改成长沙,而《故事》却写道:“(南昌起义部队)不可能绕到湘南。于是,毛出现在苏联领事馆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坚决要求取消他自己提出的湘南暴动计划。毛的理由是,暴动应该缩小范围,应该集中精力打长沙。就像他并不真要在湘南搞暴动一样,毛也无意打长沙。他提出“打”,是因为该城附近有三支红色武装,他可以以打长沙为名,把它们带走。”⑨这是《故事》中所提的“毛后来的行为”之二,认为毛泽东放弃在湘南发动暴动的计划是因为南昌起义部队无法绕到湘南,而改打长沙也是为了带走附近的三支武装,完全歪曲了历史。真实的原因是:一,之前计划的暴动中心湘南在局势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唐生智部队南下,湘南同长沙事实上已被隔绝。中共中央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动。湖南省委经过反复讨论,认为‘以党的精力及经济力量计算,只能制造湘中四周各县的暴动,于是放弃其他几个中心。湘中的中心是长沙”。二,这是多数湖南委员们的想法。“在讨论暴动区域问题时,多数委员想发动全省农民暴动,夺取长沙,改变中央先夺取湘南然后发展为全省的计划。”⑩三,党在长沙附近的武装力量较强,以长沙为起义中心的把握明显高于湘南。“当时,在湘赣边界存在着几支革命的武装力量:一支是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一支是平江、浏阳等地的工农义勇队或农民自卫军;还有一支是准备起义的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

二、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新起点

文家市决策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新起点,会议否定了一部分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故事》一书却将史实歪曲为毛泽东本就无进攻长沙的念头,他是要拐走军队,占山为王。

(一)九月初毛泽东的去向问题

《故事》中提到“八月三十一日,毛离开了苏联领事馆,说是到部队去。他并没有去。九月十一日是约好的起事日子,这天,毛一个人悄悄待在长沙一百公里外的文家市。”?

根据年谱记载,8月31日晨,“乘火车去安源部署武装起义。途经株洲时,会见中共株洲镇委宣传委员朱少连、湘潭县东一区区委书记陈永清等。”?“九月初,从株洲到安源,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由此可见,并不像《故事》中所述毛泽东并没有下部队,而是第一时间就赶赴部队传达中共中央、湖南省委的指示,为秋收起义做准备。

《故事》还提到“毛率领三支部队中的一支,从铜鼓出发。而当时跟毛关系密切的何长工等人,都说毛根本没去铜鼓。”?查阅史实,“9月6日,在安源将工作安排就绪后,同潘心源等赴铜鼓第三团领导秋收起义。”?“9月9日,与潘心源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在被押送去团防局处死的路上,毛泽东机智脱险,死里逃生。”?

“他(毛泽东)于九月十日到达铜鼓的第三团(那就是原来的浏阳工农义勇军)团部,宣布把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团,向浏阳进发。”?历史的铁证摆在这里,毛泽东8月31日清晨便乘坐火车前往安源,传达八七会议精神以及湖南省委的秋收起义计划,后又亲赴铜鼓领导第三团的起义工作,并非《故事》中所言。

(二)放弃进攻长沙,转兵文家市的原因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三支秋收起义部队进攻受挫时当机立断,立刻下令起义部队停止攻击,先退回浏阳文家市。这一历史性的举动挽救了秋收起义的生力军,为革命保留了火种,成功扭转了局势。而《故事》却写道:“十四日,三支队伍还没有到长沙,毛就传令要他们不去了,退兵改道。三支部队都到了文家市……毛先前不遗余力地鼓吹“暴动”、打长沙,为的都是调兵——调到自己手上。”?将毛泽东这一历史性的指挥彻底歪曲成了为了调兵到自己手里的一己私欲。根据当时的情况,“反动军事力量在各处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起义军师部和第一团在11日到达平江东郊金坪时,由于起义前夕收编的黔军邱国轩团突然叛变并从背后袭击,部队受到巨大损失;第三团也在14日进攻浏阳东门市时因为力弱而失利;第二团出师后最初顺利,但因国民党正规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攻,几乎全部溃散。”?三支起义部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丧失了进攻长沙的能力。加之当时群众也没有被充分发动起来。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湖南去调查时,夏明翰告诉他:“这次我军所到之地农民并未起来,远不及北伐军到时农民的踊跃。大多数农民甚恐慌不敢行动,恐怕军队失败大祸临来的心理充满了农民的脑筋。”在当时敌我军力相差过大以及群众并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的现实情况下,再进攻长沙只会使得全军覆没。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毛泽东立刻下令各路起义部队放弃进攻中心城市的念头,改道浏阳文家市进行集中修整。故毛泽东的判断与指挥是正确的,也是最佳选择,这一举动成功挽救了这三支起义部队,挽救了秋收起义。

(三)反驳毛泽东早已计划好要将队伍带上井冈山的“占山为王”论

文家市决策提出退往湘南,并在之后的行军途中,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向井冈山进军,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故事》却写道:“毛早已计划好了这支部队的目的地:南去一百七十公里的井冈山……毛如今要把他们的地盘拿过来作自己的根据地。”将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决策歪曲成有预谋的“占山为王”论。事实上,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早就计划好要将井冈山作为自己的目的地与根据地,从决定南下湘南到确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从探索到决策的过程。

首先,9月19日晚,毛泽东为讨论部队的行军问题,于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对当时的情形做出了客观且正确的分析,认为应该果断放弃进攻长沙,将起义军调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保留革命的生力军,再图发展。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在总指挥卢德铭等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决议退往湘南”。可见在文家市并未明确提出要上井冈山,而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湘南进军,再图发展。

其次,根据年谱记载,“9月21日同卢德铭、余洒度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文家市出发,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江西萍乡、莲花前进,开始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余洒度在后来的报告中也称“应退萍乡……闻萍乡有驻军不能通过,改道芦溪。”根本未提上井冈山的事,可见毛泽东早就计划好上井冈山是不符合事实的。

再次,根据《毛泽东传》记载:“起义军在文家市住了两夜,便沿湘赣边界南下……行军途中,接到宋任穷从江西省委带回的信件,得知罗霄山脉中段的宁冈有一支我党所领导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以前,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会议上曾听王兴亚谈到过这个问题,现在又得到了证实。但详细的情况还不清楚。”综上所述,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之前对井冈山的情况并不清楚,《故事》中所提的“毛早已计划好了这支部队的目的地”与史实不符。当毛泽东从宋任穷口中得知井冈山的情况后,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介绍,派人同宁冈县党组织和驻在井冈山北路宁冈茅坪的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这才有了上井冈山的决定。

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召开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意、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有许多历史虚无主义者,将毛泽东这段通俗易懂又极富道理的话,采用裁剪、曲解等手法,污蔑毛泽东上井冈山是要占山为王,另立中央。這个红色的“山大王”,毛泽东在这段话中解释得很清楚,并非过去的山大王,然而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在历史虚无主义者口中却成了另一种夸张的形势。而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危险复杂的形势加之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共同促成的。第一,当时复杂危险的形势。秋收起义三个团进攻失败后,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反击,损失颇大。文家市决策决议退往湘南后,途中又遭敌人围追堵截,加之行军路线多是山路,道路崎岖,疾病蔓延。在这个生死存亡之际,起义部队急需一个根据地。在接到宋任穷从江西省委带回的信件得知宁冈有一支我党武装时,毛泽东一面领军继续南下,一面向沿途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调查,了解井冈山一带的情况。在三湾以及古城与袁文才等江西党委和井冈山的同志接触过,又经多方面考虑,最终带队伍上井冈山;第二,较好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湘赣各界各县都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农民协会以及农民自卫军。且当地袁文才、王佐率领的武装虽为旧式农民武装的性质,但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因此当地的群众基础比较好;第三,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首先,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森林茂密,适合隐蔽,且仅有几条崎岖小路通往山内,易守难攻。其次,井冈山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山上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都有水田和村庄,农业经济自给自足,便于部队筹措给养。最后,这里离国民党统治中心较远,交通不便,且湘赣两省军阀间又存在矛盾,可以说该地国民党统治力量是较为薄弱的,便于起义部队在此落脚扎根。

三、霹雳一声暴动——论秋收起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大型工农武装起义。首先,从军事力量组成来看,相比由清一色国民革命正规军组成的南昌起义部队,秋收起义部队的组成则复杂得多,既有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也有饱含革命热情的农民义勇军,还有拥有大无畏精神的工人武装。具体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浏阳工农义勇队、湖北崇阳、通城的农军,江西萍乡、安福、莲花及安源的工农武装、湖南衡山、醴陵的农民自卫队等。起义前夕,这些武装分布在湘赣边界的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其次,从部队的番号来看,这次起义部队不再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是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的称号,将秋收起义的主要革命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最后,从旗帜来看,秋收起义中党首次公开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南昌起義中,起义的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号,而在秋收起义的准备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省委已然发现国民党的旗帜不再有原来的威信,反遭老百姓的唾弃。他在给中央的信中明确提到:“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于是在整个秋收起义过程中,起义部队一直高举共产党的旗号,以党的名义号召人民。在军旗的使用方面,起义部队也是用的镰刀斧头红旗,毛泽东在秋收起义期间留下的著作《西江月·秋收暴动》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就足以证明这一史实。综上所述,这次起义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行动,这更是一次由共产党人独立领导的大型工农武装起义,有效反驳了《故事》中“这不是一次真正的农民起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将革命领导权重新拾回,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号,首创工农革命军,是顺应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选择。

第二,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4月起,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革命集团公开反共,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人数从五万七千多人锐减到一万人左右。在这个危机的时刻,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到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但是在革命战略问题上,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武装起义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的,这点从秋收起义的作战计划中就可以清晰看出。事实证明,“城市中心论”在中国并不适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的三路大军,皆在起义途中受到了敌人猛烈地抵抗,损失颇大,如果起义部队继续进攻长沙极大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判断,果断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将部队在浏阳文家市进行集结修整。经过文家市决策,部队决议退往湘南,把进军方向远离城市,转向农村,寻求落脚点以保留革命力量,再图发展。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折,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恩格斯曾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经验中学习”。毛泽东从起义的失败的血的教训中取得了新的取胜之匙,发现了“城市中心论”在中国并不适用,只有将战略中心转移到农村,才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重获新生。这条新的道路,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后退的,但却是一个前进性地突破。它既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也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罗荣桓曾评价道:“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惟一正确的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使得中国革命的力量得以发展与壮大,为日后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正确性。中国革命自此进入了以农村为中心,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第三,创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秋收起义是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当秋收起义部队进入永新县三湾村宿营修整后,毛泽东于当晚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其解决措施,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主要内容是:把余下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相同,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将支部建立在连队上。通过这次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解决了军队领导权的问题;还有效改善了部队里原有的农民自由散漫的作风以及旧式军队的不良习气;并且在军队中确立了民主监督制度。自此,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注释]

①④???张戎,乔·哈利戴.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香港:开放出版社,2005.

②③⑦⑧⑨???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⑤⑥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任弼时报告.中央政治通讯第12期.

苏先俊报告.中央政治通讯第12期.

余洒度.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警卫团及平浏自卫军合并原委参加此次两湖战役报告略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午名人的评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星火燎原(选编之一)[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井冈山毛泽东
井冈山诗五首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井冈山抒怀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