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研究生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2018-09-10冯枫添
冯枫添
摘要:在当代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严重,如抄袭、剽窃等道德失范现象。文章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出发,解释什么是科学与人文精神,新时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涵义,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当代研究生教育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并尝试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学与人文精神;价值观;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5-0099-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5.020
当代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种“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回顾过去的二十多年,国家的教育质量的确提高了不少。但同时开始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在当代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科学精神正在失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安排比较少,许多同学不知道珍惜时间,认为学习就是上课,课下无所事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一些同学发表论文,其初衷并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为了拿到高额的奖学金,抄袭甚至不惜出钱购买论文;一些高校老师也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了评职称,对论文也是只求量、不求质,还有一些老师每天忙于自己发表论文,而没有做到教师的责任,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当代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的继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是国家科研体制未来的希望,他们对科学精神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我国科研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予以应有的重视。
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所谓科学精神,默顿在他的论文《科学的规范结构》里提到:“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他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1]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坚持探索真理,捍卫真理;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任何权威,包括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威。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要学会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第二,大胆的怀疑精神。怀疑要有证据的、有道理,但不是怀疑一切,它主要是对经验事实的搜集、论证过程和结论进行怀疑。“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不可怀疑的对象,因为世界乃至宇宙从来没有任何享有怀疑豁免权的绝对权威,合理地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2]只有怀疑,才有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它是科学研究的必要的思维品质。
第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对于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一些新的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团体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进行科学研究,团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这个团体会成一盘散沙,人心不凝聚,科研的效率也会降低,科研的动力也会减少,大家团结一致,发挥头脑风暴,充分发挥集体创造力。如果说传统社会中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体性的,那么,在现代社会,它就是集体性的。当然,团体精神不是只注重团体,而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团体精神依然需要自身的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自由讨论,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想法,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第五,奉献精神。从事科学研究,不能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爱迪生把自己献给了科学事业,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钱学森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不顾美国反华势力的种种阻挠和威胁,五年后,最终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深深地为之感动;邓稼先自从接受了国家任务,研制原子弹,从此他隐姓埋名,去了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一干就是28年……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哲学科学家的彻底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努力推动中国和人类的科学事业的发展。
·硕博论坛·第六,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时代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修改已有的理论,增添新的内容。对于前人留下的成果,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去看待,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够全盘否定。波普说过:“科学家之所以称为科学家,并不在于他掌握无法掌握的真理,而在于他采取无所顾忌的批判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3]例如: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性,而后爱因斯坦根据前人的理论成果,通过实验证明了辐射,即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在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之上,德布罗意又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正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果,科学家们才取得了一个个伟大的成就。
第七,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一切科学研究都要以促进人类的福祉为目的。“科学涵盖的是理性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它对人类人生、命运、信仰等问题是不可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的。”[4]科学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实施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实施科学教育,也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学习中去,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规范其科学教育,即使之有明确而合理的方向和目的。其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平衡,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首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科学精神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追求事物发展的必然的因果规律,努力排除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影响;相反,人文精神强调以人的活动为基础,对科学理论前提的合理性的不断反思和追问。与科学精神的客观性相比,人文精神强调一种自我指涉性,即它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必须联系到人的活动和人的命运。
其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是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科学精神必须接受人文精神的规范和指导,否则,它不但不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反而给人类带来灾难。如科学成果可以保障人类的生存,促进人类的健康,但是,如果用于战争,特别是不义战争,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一战、二战。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以科学精神,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基础,把科学作为自身的一个环节和层次,就像生命运动统摄机械运动又高于机械运动一样,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有道理但缺乏依据。
二、当代研究生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从历史上看,当中国处于自然经济社会状态时,人文精神在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科学精神,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中孔子讲求“仁”,仁者爱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道家的主要创始人老子,这一学派主张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是其核心,主张依法办事,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最高权威。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泛宣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倡科学是为了反对封建复古的潮流和迷信盲从。自此之后,中国的科学精神开始得到国家、社会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甚至完全以科学精神来评判人文精神,如把传统社会中合理的人文价值(如忠孝)看做是迷信和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予以简单地否定和抛弃。
从思想的源头上看,科学精神虽然存在于一切民族的生活中,但是,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哲学的本质是追求智慧,而智慧又起源于对自然的惊异。人们首先探讨世界的本原,从研究自然开始,由此开启西方的理性主义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强势影响下,科学的逻辑和力量与资本的逻辑和力量的融合、互动,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科学精神、工具理性越来越昌盛,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精神的膨胀式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相对失落,因为科学理性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人文精神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乃至以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取代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由此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失落,甚至有些人惊呼“上帝死了”,“人也死了”。
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不平衡发展在教育上的原因,就是实用主义思潮的兴盛,其表现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等。它与整个社会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强大思潮一起,更是使这种精神生活的不平衡加剧。
而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科学精神在研究生教育上的体制方面的具体原因,还在于许多科研评价机制、职称评定机制、国家奖励制度还不完善,如重量不重质,重科研轻教学,搞“一刀切”,不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等等。如像中小学一样,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过分重视学生的智商,而忽略了对其情商的培养,以至于现在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都是尖子生,但步入社会,进入职场后,并没有在学校里的那般出色,因为社会对个人的评定不是靠试卷,而是靠人品、业绩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如何重塑研究生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在科研、教育中,我们更加对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大学及科研院所可以增设学习与培养科学精神这门课程,让学生真正去了解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因为这是科研人员具备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在一定的科研基础上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突破“1+1=2”的常规思维,只有不断地创新,实现思维的跃迁,才能使我们不断地进步。在科研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强调知识共享以提高效率,通过交流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的精神以批判地继承他人成果。爱因斯坦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思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全面进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且要针对教师。如对学生的奖学金的评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創新实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论文重“量”轻“质”;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搞好科研与教学的适当平衡。
我们不但要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它们制约着民族长远的健康发展,当然,也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最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像近代以来的有些人那样,贬低甚至抛弃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的源流和家园,对包括研究生教育的整个教育事业,对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把我们的民族的文化发展比做一个天枰,那么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像这个天枰的两端一样,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以科学理性为旗帜的人文精神在有效地摆脱了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世界观的同时,由于它过分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方法的绝对性,排除了自然科学中的人文蕴含,也就必然走向否认人文学科的极端的路途。”[5]
参考文献:
[1]〔美〕RK 默顿 科学的规范结构[J].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2(4)
[2]黄顺基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N].中国青年报,1999-08-09
[3]巨乃岐 试论科学精神[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8(1)
[4]安会茹,孟庆伟 谈科学精神[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6)
[5]马佰莲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阐释[J]. 理论学刊,2004(3)
(责任编辑:赵广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