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对策
2018-09-10刘阳
刘阳
摘 要:雨水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大力收集和存储雨水,一方面可减少大量降水对城市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再次利用。而海绵城市是国务院、党中央大力提倡的一种预防城市内涝、缓解水资源短缺、加强雨洪管理的城市建设新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然而,由于这项工作在国内历时短,速度快,建设理念落后、规划碎片化、管理体制欠缺、技术经验不足等问题客观存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对策
引言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说明,是指城市具备优质的“弹性”,可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将城市建设成为一块能够吸水的海绵,遇降雨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1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理念落后,设计规划碎片化
长期以来,国内城市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面子”形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这种落后的建设理念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认识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局限于低影响开发,一味地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重视与已有“灰色基础设施”的配合,事倍功半。部分城市则对自身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缺乏综合考虑,难以把控保护、修复生态的要旨,设计规划呈现碎片化,停留在支离破碎的项目上,陷入“唯工程”论的困局。
1.2海绵城市建设缺少国家政策法规支持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今年我国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建设目标,只是在一部分城市进行实施和试点,还没有实现全国海绵城市的统一要求。我国土地辽阔,跨度很大,每座城市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也不一样,政府提出的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法规政策需要一点点推行和完善,不断总结和归纳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就没有标准的硬性规定,还会因为无法可依出现管理的混乱,这样使得城市建设也会受到影响。
1.3海绵体缺失,技术能力不足
我国的基本建设设施主要是以混凝土和水泥等为主,该些设施不存在吸收水分的能力,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绿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仅仅靠绿色植物是很难进行维持吸水能力的,从而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工程建设都是受建设材料的影响的,外加我国的建设技术水平不高,很难对海绵体进行成功的研制。
2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2.1 转变建设理念,全面规划科学布局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借鉴欧美、英、日等国在雨洪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将“低影响开发技术”、“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水循环体系”等先进理念与国内“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相结合,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然后,根据城市地理条件、水文情况、排水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身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将已有雨水收集、输送、储存设施及城市排水管网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对新建或改建的包含雨水下渗或滞蓄设施的建筑物、生态公园、绿地草坪等科学布局,以求在保护、修复生态的同时,把城市“海绵体”调蓄暴雨径流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2.2 加大创新投入
绿色屋顶、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化工程对科技水平有较高要求,且不同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有差异,也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建设,这就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来提高改造的成功率,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强化科技引领。可以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了解各地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创新工作的资金支持,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工作人员购买创新所需资料、材料、专利技术申报费等,保证有创新产品且是具有专利技术的创新产品,进而可以考虑实现量产,形成产业。
2.3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的土地大都被开发商占用,可用的绿地过少,我们要想使城市更好的发展,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减少城区楼盘的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绿色植物的种植。可以在马路上合理加大树木的种植,扩大绿化带面积,尽可能多创建带有大量植被的公园和风景区,尽量减少不透水的沥青路面,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一旦发生雨水较大或是城市内涝时,城市里的大量植被可以渗透吸收雨水,把这些雨水吸收起来,进行水资源的再利用。
2.4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体系,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
在施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环节中,政府应该强化和规划单位之间的合作意识,不断的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设计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其设计人员务必不断的进行学习,要严格的遵循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大对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海绵城市的设计困难,从而不断的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2.5因地制宜,加强其适用性
我国地域广泛,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各个城市之间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等都不尽相同。但是,在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没有根据其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进而出现建设效果不明显的结果。因此,在進行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适用性。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首先要对城市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包括城市的地形、地貌、水文以及城市的发展状况等,深入分析城市的自然环境,从城市的主要问题下手,科学的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进而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进行设计,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避免在强降雨的季节出现洪涝现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加强其适用性,以保障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立是城市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做好各项工作,处理好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人们要从思想上转变,国家要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社会各方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宋芳晓,张海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99-104.
[2]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88-92.
[3]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