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应用
2018-09-10王一钧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王一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设计美学问题,似乎是实用与装饰的矛盾,技艺特征与工艺美术的特殊本质的美与其他艺术美的差别。在我看来,工艺技术既是艺术实践所创造的,它的特殊性不能不影响工艺美术的特殊点。但是绘画,雕塑也不是没有技术因素的,不论是中国画的笔墨,还是雕玉雕石或者雕木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意匠的巧思的相互作用。工艺,只是一种制作或创造的手段,并不限制是手工制作还是机械制造。我国古代的工艺就包括有工、巧、艺的意思。
在几千年的工艺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只是学习和研究工艺美学的思想,还需要与当时朝代的哲学思想相互结合。研究作为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核心的儒家、道家等的思想观点,以及汉代以后佛教的传入所形成的禅学思想,它们对工艺美学的影响是最根本的。从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上看,可以分为宫廷和民间的两大体系,宫廷的工艺美术,是以儒家的工艺美学为主导,它以人伦为中心,工整严谨,但诸多匠气;民间的工艺美术,则具有或者符合更多的道家的工艺美学思想的色彩,它返璞归真,清新自然,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国的传统工艺是被世界所认可的,在这样的条件之下,贯穿于生活的工艺美术,它的设计思想会从各方各面中展现出来,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家经常选用一些关于技艺方面的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此外,一些诗人在感慨生活的同时也会流露出对器物的思想……自先秦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也有注重功能的思想,对“六艺”的重视、对技术的理解、从国家到关心生活等都属于功能的广义范围。与此之外,工艺也还作为国家“礼”的一部分被记载保存,,它们记载了国家阶级的品味;自宋明以来,一些非正统的文化“野史”流于世俗生活之间,而往往是这些非正统文化保留了更多更真实的市民文化生活,丰富了工艺美学的社会背景,它们以小说画本的形式盛行,以市民文化生活为为主题的文化形式,深入日常生活中,使得工艺美学的发展更为鲜活。另外,随着社会的推进,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也隐藏了更多的工艺美学价值。直至晚清时期,作为救国根本的技艺问题,从之前的对技艺的轻描淡写到变成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等等,都为“工艺美学”构造了深邃的知识背景。强调美与善的高度统一时中国传统工艺美学的思想特点之一,这一个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是有相通性的,但工艺美学中的“善”包括了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实用理性的。同时,情与理的统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工艺美学中的“情”表现的感性与以技术为主要因素的“理”的相互统一,此外,在工艺美术创作的最初阶段,认识与直觉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工艺美学中,一直围绕着“人与自然统一”的主题,这是工艺美学的重点方面,传统的手工艺与自然保持着亲近,在人与自然统一的方面,各个哲学体系有各自不同的认知与途径,同时在工艺上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代工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了六点:
一、重已役物,即以人为主体,这点可作为工艺美学思想的基础。人与工艺技术的关系是工艺美学面临的首要问题,道家的思想能够充分认识到已与物之间的主次关系,“重已役物”这种工艺美学思想做到了以人为本,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启发,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要求。
二、致用利人,强调使用功能性也是美学思想的重要前提。强调实用,注重功能是对上述“重已役物”观点的实践,实用和美观,两者始终是相互融合统一的。器物的价值优先取决于它的实用价值,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始终贯穿强调实用的思想,才能时刻避免奇技淫巧等类与生们生产技术生活无关的工艺出现,始终保持着一份注重功能实用的工艺美学精神。
三、审曲面势,各随其宜,适应人的生活方式是工艺美学的最高标准。怎样利用工艺达到致用利人的目的是工艺美学的重要问题,无论是“精在体宜”的园林布局、“因其所宜”的手工织物还是器物的“各随其宜”等等都围绕着一个“宜”字,所谓的“宜”,就是适宜,就是和谐。《考工记》中提到的“或审曲面势”,指明在工艺美术的创造中,要结合考虑不同的实际情况制造出适宜的产品造型和纹饰装饰。在整个工艺美学的发展中,这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美学思想贯穿始终,也决定工艺美学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
四、巧法造化,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工艺制造与绘画的自然的传统很相似,也要学会从自然中吸取灵感,这些受到自然启发的工匠们将他们的灵感从器物的造型或装饰中展现出来,丰富了工艺美术的乐趣风格,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的质朴之美。明代的《髹饰录》中明确提出了“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不仅明确强调了工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说明了器物本质和形式的关系,这之中造化的意义,使得匠人们不仅在工艺技术上遵循自然,在材料装饰等方面更加体现自然之美。
五、技以载道,重视道与器的相互统一,这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周易》中提到道器并举是中国古代工艺中的传统,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承载着各种“仁”、“礼”等六艺相结合,这样中国底蕴的传统文化才会通过工艺器物所展现和表达,如果,只是做到单纯的“技”而没有“道”的内涵,那么“技”便没有了价值,器物只是一种基础和手段,它的终极目的便是“道”。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技”便不是孤立的,也可以让技艺加以约束和限制,避免“奇技淫巧”,另外在“道”的境界下,也使“技”走向神秘,成为一种不可传承的境界,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在人和物的关系上优于西方的优秀之处。
六、文质彬彬,功能与装饰的相互融合。在工艺美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功能与装饰的统一的关系问题上,形式处于主体地位,器物要先有实用功能,而后才可谈纹样装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工艺品中实用和非实用类逐渐分化出来,有专门的实用器物,也有专为欣赏和摆设的工艺品,虽然在历史潮流中各门各派的思想百家争鸣,但“文质彬彬”的思想主流传统却一直没有改变,只有做到形式内容的平衡,才能更好的发扬中国古代工艺美学的优良传统。
纵观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汉之宏大深沉、魏晋之秀骨清相、唐之富丽堂皇、宋之理学主流、明之经世致用,各具特色,在中国工艺美学史上各相大放光彩。总的来看,汉代奠定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基础,唐代使工艺美术更为丰富并发扬光大,明代则深化了工艺美术的创造思维。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大放光彩,留下了深深的一笔。历史悠久的中国工艺美术,是唤醒着中国设计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和动力,那些传统工艺在受到中国各地不同的思想宗教以及民俗文化的影响,用现代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新的认识,会发现巨大的崭新的设计文化价值,它们将会成为世界的中国的一种新的文化身份,以崭新的多样的方式呈现在世界的眼前。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如何让器物的设计符合特定的生活方式,如何通过器物设计体现各国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如何通过器物展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都是我们需要不断理解不断探索的问题。从中国古代人们就不断在器物与人之间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创造,同时也很好的通过设计体现了出来,“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观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深入当地民俗民艺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养分,创造出有内涵有文化有特色的“美”的设计。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是一个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但创造力并不是先天性的,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周围的学习环境、历史教育、社会经历等都是设计师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且这些不断变化的客观因素还会持续影响设计师的创造力。设计者需要将这些现实美的感觉和体验转化为自身的累积,逐渐培育自己的设计灵感,才能创造出更有文化更有意义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