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山灯工琉璃调研报告

2018-09-10刘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丝路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博山琉璃花球

刘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博山琉璃生产历史悠久,也是现代玻璃生产中心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地宜其事”。根据《颜山杂记》记载,熔炼琉璃需要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等多种矿石原料,而这些矿石在博山地区蕴藏较为丰富,如《博山区志》:“博山有莹石矿2处、重晶石矿9处、长石石英矿3处、铁矿20处、铜矿2处、铅矿2处。”[2]第二个原因是“人善其事”。博山地处山东省中部,境内群山起伏,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该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较少,大多以挖煤、制瓷、烧制琉璃为生,并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工匠队伍,为制作琉璃奠定了技术基础。灯工正是博山众多琉璃制作工艺中的一种,并且有着广泛的制作群体。但目前关于当地灯工的兴起时间及发展历程却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因此本文主要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博山灯工的起源及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根据调研资料,博山灯工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从北京引入,或更准确的说是1958年,博山琉璃工艺生产合作社派遣李丰章和另一位孙姓师傅前往北京料器生产合作社学习灯工。由于二人之前就有在杂货炉上制作玻璃的经验,因此一个月就学成回厂,将灯工技术带入博山。

一、灯工屏风及早期料景的出现

灯工被引入后,博山美术琉璃厂专门组织了8-10人的灯工小组,在工匠李丰章的带领下研习该技艺,最初多是直接模仿北京的灯工制品,塑造猴子、梅花鹿等小型料兽。但由于这类制品体积小、造型简单一般不被人重视。为打破这种局限,厂内工匠对灯工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成功制作出灯工挂屏。所谓灯工挂屏,是指利用灯工工艺,直接将玻璃棒塑造成浮雕效果的玻璃屏风。由于该制品多是装裱后悬挂于墙上,所以当地把其命名为挂屏。

从文献资料来看,用玻璃材料制作屏风在博山有着较早的历史,如《颜山杂记》中就有琉璃屏风的记载。《古玩指南》中也写到“料丝近世用之颇多,如挂屏、围屏、镜心等,产自山东之博山。”但博山料丝屏风与灯工挂屏之间还是有着较大差别。首先在材料上,料丝屏风使用水晶(透明色)玻璃丝,而灯工挂屏则是玻璃棒,虽然两者都是通过窑炉拔制而成,但在粗细及颜色上有较大差距。其次是加工方法,料丝屏风采用冷加工手段,一般是先在木板上粘贴纸质绘画,然后按一定的形式在上面铺盖玻璃丝,最后进行装裱。也就是说,料丝屏风实质上是对纸质绘画的一种装饰。灯工挂屏属于热加工形式,其工艺流程大体如:首先,在木板上粘贴预先描绘好的绘画作品,相当于挂屏的底稿,技艺熟练的工匠也会省略这一步,但需要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将玻璃棒塑造成绘画内容,并把玻璃的底面压平以便后期粘贴。再次,待制品冷却后,利用白乳胶将其粘贴到木板上。最后在作品形式上,前者的加工方法规定了它不能超越二维绘画的呈现效果,而后者在呈现形式上更接近浮雕,具有一定的高度。

继灯工挂屏之后,博山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灯工料景制品。料景,是指利用灯工及其他玻璃成型手段制作出的立体景物效果的玻璃工艺品。关于早期料景出现的具体情况,博山并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而当地的灯工艺人也各有说辞,其中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早期料景的出现与博山美琉厂内的八卦炉坩埚破裂有关。八卦炉是行业内工匠对玻璃熔炉的一种俗称。这种窑炉的内部结构较为合理,炉膛中心会设有一道专门的流料口,以防止内部坩埚破裂时,玻璃料能沿着此口流出。据当地工匠描述,“博山美琉厂内的八卦炉料缸偶然发生了破裂,高温熔融状的玻璃料顺着炉内流料口流出,自然地堆积成山的形状,厂内工匠在处理这些玻璃料时突然产生想法,将灯工制作的料兽和玻璃山相结合,制作出灯工料景。”当然,这种说法有待进一步确证,但博山早期料景确实以玻璃山为主体,多是将灯工塑造的猴子、小鸟、骏马等料兽粘到玻璃山上,形成一组趣味十足的玻璃景物。

二、“海底世界”花球及“看盘”的制作

20世纪90年代,博山的灯工制品发生了变化,开始主要作为玻璃花球的辅助工艺出现。博山玻璃花球的制作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初是由北京料货庄的商人将瑞士玻璃花球带进博山,当地工匠便在此基础上仿制,后逐渐发展成为花型众多的玻璃工艺品。传统玻璃花球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如制作一般的花瓣内容,需先用铁质吹管蘸取熔融状的透明玻璃料,然后把预热过的有色玻璃料(根据玻璃球内花瓣颜色的需要进行选择)粘在明料前端,剪去多余色料后再进行整体加热;其次,用铁片工具按照花瓣形状进行扎压,为的是将上端色料压入明料中;最后,需再次蘸取透明料,并通过滚动使外部呈圆球状。如需在玻璃球内添加蜜蜂、蝴蝶等小型昆虫内容时,还要先利用灯工手段将其制作出来,再通过类似添加色料的方法融进花球内。90年代初博山的花球产品便属于此类,球内内容多为西方人喜爱的各类鱼、蟹等海底生物,这类造型必须使用灯工才能塑造。

在对外出口玻璃花球的同时,博山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看盘”的灯工制品。看盘类似于早期的灯工挂屏,只是把背景材料改成了白色或黑色瓷盘,其制作一般是先把灯工部分单独塑造出来,再使用胶水将其粘到到瓷盘上,为防止触碰、灰尘等不利因素往往还会沿着瓷盘边缘罩上一层弧形玻璃罩。

三、料景的创新

博山现代料景作品是2009年左右才出现的。部分退休后仍放不下手艺的工匠在家里搭建起自己的简易工作室,他们不再受工厂及消费者的束缚,以一种更自由的心态投入到灯工创作中去,完成后的作品则是朋友之间互相交流、欣赏,并不具备商品属性。正是这种精神消遣式的创作行为为博山灯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左右国家开始高度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各门类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便是表现之一。博山退休玻璃工匠王乃宝就因其创作的石榴料景作品荣获“首届玻璃大师”称号。此后各省及玻璃协会内也相继评选出一批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其中博山灯工制作者有孙凤军、李华刚等人。这一系列表彰活动使博山灯工料景开始重新获得关注,其作品性质也由最初自娱性的工艺作品转变为市场流通的工艺商品。时至今日,灯工料景仍然是博山灯工作品最主要的呈现形式。

现代料景在表现内容方面有了极大地拓展。生活中常见的石榴、玉米、葡萄、鸟兽、昆虫等,凡是能够利用灯工塑造的都可以成为现代料景的表现内容。如荣获第二届中国玻璃艺术大师称号的孙凤军,除葡萄料景的创作外,还以荷、梅、牡丹及水仙为主要内容创作出一批民族风格浓郁的料景作品。此外,题材的扩大必然要求工艺的变化与其相适应,当下博山料景主要是以吹制工艺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也就是说在整个灯工料景中,体积较大的部分如寿桃、葫芦、石榴等是先利用吹制工艺塑造,而藤叶、石榴籽及各种昆虫等作品精细的部分则使用灯工成型,然后通过粘接组合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料景作品。

上面对博山灯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化梳理,其中一些影响相对较小的作品形式并没有提及,如80年代出现的灯工梳妆台,其实质是多个灯工料景的叠加,只是在中间添置了一面梳妆镜,一般作为博山当地女孩出嫁时的嫁妆,后由于制作者们过分追求利益,直接用塑料制品代替灯工内容,逐渐消失在市场上。从博山灯工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灯工从北京引入后,当地玻璃匠人充分发挥了创新精神,他们在掌握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地发展当地的灯工琉璃,使作品样式逐渐丰富起来,由最初的料兽到灯工挂屏、早期料景、花球、看盘及现代料景,其作品整体趋势是愈来愈向“注重精美形式和高超技艺”的观赏性工艺品发展。

猜你喜欢

博山琉璃花球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金博山冠饰探析
法门寺里的琉璃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大山深处是琉璃
八角琉璃井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
青花菜侧花球留几个为宜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