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2018-09-10白少强广元市委党校四川广元628000
白少强(广元市委党校,四川 广元 62800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熠熠生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专制政治为成长摇篮,其民主性、科学性与现代化不可避免的会有距离。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足以证明其有借鉴意义的一面,但其消极的阻碍作用也不容小视。传统文化,推动还是延后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我们如何批判地继承,赋予其鲜活的现代意义。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境遇
中国自近代落伍以来,中国文明的脚步就落后于西方社会的发展,百年多以来受屈辱的历史,不仅使中华民族饱受创伤,而且使中华文明也失去了主导地位,曾经的盛唐景象,西方取经于中国,大批西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情景不复存在。不可否认,西方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西方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积累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向西方学习是我们进步的基石,但是,一些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不加选择地全部接收,甚至有些人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耻,媚俗于西方文化,而不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选择。随着国门的开放,全球化的背景,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无处不在,西方的各种资源涌入中国是易如反掌,人们接触到国外的信息也非常容易。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被禁闭了太久,而一下子就接受到新鲜的东西,往往不加分辨,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全盘否定,而对国外的则不加选择地接受。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西方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所拥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被抛掉,而铺张浪费、奢华攀比在盛行,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在国外普通人所用的品牌在国内被认为是名牌,殊不知很多的国外名牌都是在中国加工制造的。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2.1 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增强全局意识,从战略高度布局和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增加文化投入,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扩大文化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六个方面的文化改革方针不仅是当今我国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更是长期以来党所坚持的文化发展原则。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健康发展的经济是繁荣的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我国朝气蓬勃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拓展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发展的更高的平台,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还能敦促传统文化依据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实现经济和文化双赢。
2.3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含广泛,从物质到非物质,从生活方式到生活理念,从衣着仪表到言谈举止仪容仪貌,从接人待物到尊长爱幼等等,而其中核心是思想文化,当然又尤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为主要。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时期。”在这期间,儒家文化逐渐确立其主导地位,但是“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虽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是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当中。”这就廓清了人们一经提起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的思维定式,并且我们还要区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含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包含留陈下来的带有当时时代局限性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农业文化,它具有一些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如宗法等级、鄙视劳动、因循守旧、天命神权以及谶纬迷信等观念。”只有明确了传统文化的内容,确立了衡量优秀文化的标准,才有利于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服务。
2.4 中国传统文化向着现代转型,人的主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任何发展与前进,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不可替代的,人的主观意识对转型的方案、可行性等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缺少了人的行动,一切周密的计划、完美的愿景都是空谈。经济体制改革终究是为了给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之于现代,既意味着继承,又意味着淘汰。近代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祛魅”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向着现代转型,人的主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任何发展与前进,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不可替代的,人的主观意识对转型的方案、可行性等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缺少了人的行动,一切周密的计划、完美的愿景都是空谈。经济体制改革终究是为了给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王帆宇.新时期中国文化转型的三维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1):18-24.
[2]李丹林.传媒法治、现代化转型与文化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7(04):105-112.
[3]赵昕.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J].世纪桥,2017(07):47-48.
[4] 王宏钊.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历史进路[J].高考,2017(06):142.
[5]高斐.制度文化视角下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