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和苏格拉底美学中美善论的思想探微

2018-09-10王新宇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美善苏格拉底论语

王新宇(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活背景

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经过多年的衰变,争霸之战连年不断,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朝以“礼乐”治天下,使“等级制”成为“日常生活化”,形成了一套繁琐的仪式。及至孔子,这一套繁琐的仪式被认为是“乱套”。因此,孔子提倡恢复“周礼”。

苏格拉底生活的社会与孔子不大相同,在古希腊,当时实行 “城邦联合制”。希腊各邦实行的制度也各不相同,雅典在当时实行的是“民主制”。然而在苏格拉底还不到四十岁的时候,“民主制”暴露出危机,整个城邦公民阶层贫困化,而后爆发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二、美和善的内涵

1.“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态及审美等问题的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是为美学。

2.“善”,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羊最大的特点是羊角内弯,它们打架不会杀死对方。羊取其“人人”之意,其言为人人上出之气,为善。

3.孔子事实上并未刻意讨论过美善关系问题,但在他的不少言论以及行为中,其美善关系思想却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韶》是舜时的乐曲名,内容上是歌颂舜的美德的,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的,他选贤举能,孔子是赞赏他的,所以孔子认为《韶》乐是善;而《武》乐,形式上虽美,但内容上是歌颂周武王的,而周武王是通过武力夺天下,这与他提倡的观点相背,所以他认为《武》乐不够仁善。在孔子看来艺术必须反映道德内容,艺术品只有尽善尽美,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美感。

4.苏格拉底认为,合目的、有用,就是美;不合目的、有害,就是丑。同时强调,美与善是一致的。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基础是其目的论,他认为整个宇宙都追求一种好或善的目的,服从一种善的原则。

三、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美”和“善”的共性

1.美善统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联系,在谈论美的问题时,他认为美与善是有密切的联系。孔子的“尊五美,屏四恶”中所谈及的美,也是善和德的意思。“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严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里所讲的五美都是善,是指统治者治天下,待人民的五种美德,孔子认为美善是统一的。

“苏格拉底哲学的全部意义,倘若一言以蔽之,也正可说是‘善’一个有着丰赡得多的价值内涵的‘好’的自觉。学者说的形上理趣是深刻的,但它的真实的品格不在于思辨,而在于实践。”可见,苏格拉底的部分美学思想是认同美善是统一的。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阿里斯提普斯又问道:‘你知不知道什么东西是美的?’苏格拉底回答道:‘美的东西多得很。’‘难道你以为,’苏格拉底回答道,‘好是一回事,美是另一回事么?难道你不知道,对同一事物来说,所有东西都是既美又好的么?首先德行不就是对某一些东西来说是好的,而对另一些东西来说才是美的。同样,对同一事物来说,人也是既美又好的;人的身体对同一事物来说,人也是既美又好,而且凡人所用的东西,对他们所适用的事物来说,都是既美又好的。’”这段对话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就是苏格拉底认为美善统一。

四、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美”和“善”的差异性

1.孔子·美善相对独立性

在美善关系中,孔子不仅重善轻美、以善为美,甚至看到了美与善的某种独立性。在孔子那里,“美”与“善”明显是在内涵与价值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范畴,从相关言论看,孔子的“美”是明确用于表达艺术形式及其审美的观念,而“善”是一个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与价值的观念。“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杨伯峻先生说:“美可能指声音言,善可能指内容言。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纠而来,尽管是正义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朱熹《论语集注》也说过: “美者,声音之盛;善者,美之实也。”针对“美”的含义,邢禺《论语注疏》说:“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美矣。”又针对善,郑玄注说:“尽善,谓太平也。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可见,孔子所言之美,确实指的是如声音等艺术形式范畴的审美意义,善由此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价值判断。在这里美与善有了明显的区别,孔子也充分肯定美善的相对独立性。

2.苏格拉底·美善的合目的性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阿里斯提普斯问:那么,一个粪筐也是美的了?‘当然咧,而且即使一个金盾牌也可能是丑的的,如对于其各自的用处来说,前者做的好而后者做的不好的话。‘难道你是说,同一事物是既美而又丑的吗?’‘的确,我是这么说既好而又不好。因为一桩东西对饥饿来说是好的,对热病来说可能就不好,对赛跑来说是美的东西对摔跤来说,往往可能就是丑的,因为一切事物,对他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而对于它们所不合适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

“合目的性”是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原点,有用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合乎人的目的性。苏格拉底对艺术的见解也是基于“合目的性”,在《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皮斯阿斯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皮斯阿斯是一位胸甲制造者,其胸甲之所以能够卖上好价钱,是因为他造的东西比别人更合适。苏格拉底对适称、比例的看法不是基于事物固有的尺寸大小,而是着眼于人的尺度、目的,符合则是美的、善的,反之则是丑的、恶的。

五、总结

在总结“美”和“善”的这些思想的时候,可以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表现出了相似的理想——最大程度的使所有人获得幸福。《论语》中子贡问孔子的志向,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认为只有天下人都获得幸福,向善向美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说:“当前我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的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可见,追求至善至美是理想国建立的最终目标,不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两人在追求向善向美的态度是一致的。

参考书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

[2](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版.

[3]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4]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版.

[5]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姜雯雯.《人之为善: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再对比》[J].四川:宜宾学院学报,2016(10):67-74.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169-182.

猜你喜欢

美善苏格拉底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苦瓜
李美善:生活有了泡菜更添滋味名人与饮食
湖北黄州:筑牢“强富美善”交通梦
美善交响曲:刍议艺术与伦理之关系
《论语·为政第二》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