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

2018-09-10陈莉平

关键词:商业模式竞争优势

陈莉平 陈 菁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引言

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存在正向影响这一观点已被很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学者们也逐渐发现,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并不是稳定且持久的。D’Aveni提出了超竞争的概念,并指出在超竞争的环境里竞争优势难以长久维持。[1]而BCG在2009年发布的商业模式创新报告中,对比了不同期间内采用产品与流程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两类企业在股东总回报方面的差异,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使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但仅仅依靠商业模式创新不能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2]

随着Teece提出动态能力理论[3]后,学者们在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或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时发现,企业的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在复杂多变、剧烈动荡的环境中,更需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竞争优势的维持。动态能力作为一种企业特有的能力,是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并向竞争优势转化的重要因素。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商业模式创新

Teece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的设计与架构。[4]原磊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四个模块构成,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变革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利润。[5]孙永波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四个模块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中,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强调捕捉和挖掘目标客户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强调创造客户价值的价值链活动构建及内外部流程再造;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强调对分销渠道和传播活动的创新;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强调价值伙伴选择和沟通渠道、协调机制的构建。[6]

以上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维度的划分较为一致。本文借鉴孙永波的研究成果[7],将商业模式创新划分为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等四个维度。

(二)动态能力理论

Teece将动态能力分为组织与管理过程、位置和路径[8]等三个维度,后来Teece进一步阐述了动态能力的三个新维度:感知机会与威胁、抓住机会、管理威胁与重新配置。[9]焦豪等认为动态能力包括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10]董保宝等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变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和战略隔绝能力。[11]

本文借鉴Teece、焦豪等、董保宝等的研究成果[12][13][14],从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三个方面选择题项对动态能力进行衡量。

(三)竞争优势理论

董保宝等认为,虽然企业竞争优势与市场绩效存在相关性,但仍要注意竞争优势评价与绩效评价的区分。[15]马鸿佳等认为竞争优势的测度指标应与企业绩效有所不同。[16]因此,成长期的企业可能在财务绩效、市场绩效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但同样具备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能。Schulte将竞争优势划分为效率、功能和持续性。其中,效率关注企业的成本,功能关注企业的资源,持续性关注外部顾客与企业的知识管理。[17]

本文借鉴Schulte、董保宝等、马鸿佳等的研究成果[18][19][20],以财务、市场表现和顾客指标反映竞争优势,并将竞争优势划分为效率和持续性两个维度,其中效率关注企业成本和收益,持续性关注顾客和企业专有知识等方面。

二、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概念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在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引入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三者的概念模型(如图1)。

图1 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

(二)研究假设

1. 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Magretta认为,当商业模式改变一个行业的经济,并且这种商业模式难以复制时,它会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21]Mitchell & Coles认为,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尤其是改变企业关注焦点的商业模式改进行为。[22]郭毅夫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较高的企业能得到较高的获利能力。[23]孙永波阐述了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以及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等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所发挥的作用。[24]孙婧等研究发现,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正向作用。[25]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1a: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c: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d: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e: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f: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g: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1h: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2. 商业模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关系

Teece指出,动态能力更依赖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与经验累积,商业模式创新为动态能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26]潘安成等认为,增强动态能力的途径之一是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组织战略等,以企业变革克服组织惰性。[27]刁玉柱等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即通过对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变革,影响企业面对内外环境压力的应对方式,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28]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商业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2a: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2c: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2d: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3.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Eisenhardt & Martin认为,动态的环境会使原有的资源逐渐失效,只有具备快速有效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29]Zott认为,动态能力的资源配置时机、成本以及学习效果等特性造成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绩效差异。[30]Moliterno & Wiersema认为动态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资源整合能力会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31]张胜等从逻辑时间的角度分析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关系,提出发展动态能力是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应对之策。[32]李大元等从组织意会能力、柔性决策能力、动态执行能力等考查动态能力,并论证了动态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积极影响。[33]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3a: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4.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董保宝等发现,动态能力在企业资源识取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在资源配用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34]Wu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资源向企业竞争优势过渡的桥梁。[35]杜丹丽等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中发现,动态能力起到中介作用。[36]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为验证提出的概念模型及假设,本文设计了结构式调查问卷,问卷中所有变量的题项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打分。问卷事先作了预测试及修正,在正式调查时向福建及省外企业发放问卷315份,收回294份,其中有效问卷258份。

(二)变量测量

1.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为本文的解释变量,借鉴孙永波的研究成果[37],将商业模式创新(SYMS)划分为价值主张模式创新(JZZZ)、价值创造模式创新(JZCZ)、价值传递模式创新(JZCD)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JZWL)四个维度,并选择18个题项进行测量,如表1。

表1 商业模式创新(SYMS)的测量题项

2. 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为本文的中介变量,借鉴Teece、焦豪等及刘卫星的研究成果[42][43][44],从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三个方面反映动态能力(DTNL)的内容,并选择8个题项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如表2。

表2 动态能力(DTNL)的测量题项

3. 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借鉴董保宝等、马鸿佳等的研究成果[48][49],将竞争优势(JZYS)划分为效率(XL)和持续性(CXX)两个维度,并选择8个题项对竞争优势进行测量,如表3。

表3 竞争优势(JZYS)的测量题项

四、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SPSS21.0和LISREL8.7进行验证。

(一)信度分析

通过SPSS21.0对各量表进行信度检测,商业模式创新、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37、0.818、0.882,均超过0.8,可见问卷结构良好,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效度与因子分析

本文借鉴已有的成熟量表并听取相关专家和企业高管的建议后确定最终的题项,使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量表结构效度则通过因子分析进行检验。首先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商业模式创新、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等三张量表的KMO检验值都在0.8-0.9之间,分别为0.945、0.885、0.913,可判断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商业模式创新量表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四个公因子,分别代表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维度,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对竞争优势量表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两个公因子,分别代表效率、持续性维度,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三)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检验

1. 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回归分析

对商业模式创新各维度与竞争优势各维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由模型l-1可知,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效率维度的β分别为0.213、0.274、0.189、0.312,P值均等于0.000,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均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影响最大,假设Hla、H1b、H1c、H1d均得到验证。

由模型l-2可知,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的β分别为0.205、0.238、0.188、0.386,P值均等于0.000,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均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影响最大,假设H1e、H1f、H1g、H1h均得到验证。

表4 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回归系数

由模型l-3可知,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β为0.906,P值等于0.000,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成立。

2. 商业模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回归分析

对商业模式创新各维度与动态能力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商业模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回归系数

由模型2-1可知,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β为0.140,P值=0.009<0.05;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β分别为0.225、0.206、0.425,P值均为0.000,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均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a、H2b、H2c、H2d均得到验证。

由模型2-2可知,商业模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β为0.811,P值等于0.000,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成立。

3.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回归分析

对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各维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

表6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回归系数

由模型3-1可知,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效率维度的β为0.775,P值等于0.000,表明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a得到验证。

由模型3-2可知,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的β为0.800,P值等于0.000,表明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b得到验证。

由模型3-3可知,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β为0.831,P值等于0.000,表明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成立。

4. 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二者的回归分析中,如果动态能力的加入导致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回归系数减弱或不再显著,且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仍有显著影响,则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成立。

加入动态能力后,商业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和竞争优势效率维度间的B分别由0.213、0.274、0.189、0.312下降为0.177、0.217、0.150、0.203,且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B下降幅度最大。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的B为0.256,P值为0.000,二者的回归关系仍然显著。可见,动态能力的加入减弱了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的影响,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效率维度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商业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和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间的B分别由0.205、0.238、0.188、0.386下降为0.170、0.181、0.149、0.278,且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的B下降幅度最大。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的B为0.254,P值为0.000,二者的回归关系仍然显著。可见,动态能力的加入减弱了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的影响,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持续性维度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商业模式创新和竞争优势间的B由0.906下降为0.679,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B为0.280,P值为0.000,二者的回归关系仍然显著。可见,动态能力的加入减弱了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综上,本文假设H4得到验证。

(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分析

1. 初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通过SPSS回归分析,已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现根据概念模型建立初始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LISREL8.70绘制出路径图,如图2。

在绘制出路径图的同时,计算得出拟合指数:χ2/df=1.46、RMSEA=0.042、CFI=0.99、NNFI=0.99,可见初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路径系数及T值如表7。由表7可知,大多数路径系数的T值达到显著性水平,但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到动态能力的路径系数为0.08,T值为0.75<1.96,表明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不显著,需删除该路径。

图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路径

表7 初始模型拟合路径结果

注:***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T>3.29),**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T>2.58),*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T>1.96)。

2. 模型的修正与最终模型确定

重新绘制的路径图如图3。

计算得出新的拟合指数:χ2/df=2.90、RMSEA=0.099、CFI=0.97、NNFI=0.97,路径系数及T值如表8。结果表明拟合程度良好,各路径的显著性水平均达到要求。

根据路径系数,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效率和持续性维度的直接效应为0.22、0.33,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为52.17%、42.11%,可见动态能力在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最强。

图3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

表8 修正后模型拟合路径结果

注:***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T>3.29),**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T>2.58),*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T>1.96)。

五、实证结果讨论

(一)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实证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效率维度和持续性维度的影响程度都最大。可见,商业模式创新能提升竞争优势,但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或重点不同会影响竞争优势的提升程度。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提升最大的原因,在于价值网络模式创新拓展了企业的边界,能够对企业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与新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使企业获得稀缺且重要的资源,能够摆脱自身资源、能力的限制,从而补齐资源短板和实现资产互补。而资产的互补性越强,即资产的异质性越高,企业可涉及的业务领域也就越广,企业通过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盈余的潜力也就越大。[54]二是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为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价值,有助于企业扩大业务领域和开拓新市场。三是身处价值网络的企业通过彼此的交流合作、互补互助,共同应对资源、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上种种制约因素的抵御能力。[55]

此外,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虽然弱于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但同样对竞争优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价值主张模式创新确定了新的市场、发掘了新的用户需求,通过先入优势把握了市场主动性,从而建立竞争优势;价值创造模式创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式,寻找到适宜的价值链定位,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益,形成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开创了新的分销渠道,丰富了接触与维持顾客的方式,设计出新颖、便捷的结算方式,获取了竞争优势。

(二)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实证表明,除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外,动态能力在商业模式创新其他三个维度对竞争优势的效率、持续性维度的影响中都发挥了中介作用,且在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间发挥的中介效应最强。可见,价值网络模式创新拓展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渠道,通过协调机制的创新使企业能够更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直接提升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实现对内外环境的快速反应、快速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此外,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在组织重构等方面提升了企业动态能力,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在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升了企业动态能力。综上,注重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六、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实证不仅论证了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更重要的是验证了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等四个维度对竞争优势的不同影响,尤其是论证了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提升的影响程度最大。此外,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是通过动态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论证,说明增强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动态能力,跟踪市场需求和最新技术的变化,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资源及能力的配置,进而放大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效应。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间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强,也说明通过价值网络带来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最主要的动因。以上重要结论在实际案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如TCL集团历经三次商业模式创新[56],尤其是第三次创新更加注重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在合作中TCL集团把价值创造重点放在彩电整机研发环节,而由华星光电提供上游屏资源,百度爱奇艺提供互联网技术和影音内容支持,京东提供电商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从而整合了价值网络中各合作伙伴的互补资源及能力,创造出更大的协同竞争优势。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探寻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指导企业找到提升竞争优势的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出于简化模型的考虑,对动态能力未能按照所划分的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等多个维度论证其不同的影响程度,有待于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注释:

[1] D’Aveni R. A.,Hypercompetition:ManagingtheDynamicsofStrategicManeuvering,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4.

[2] Deimler M., Lesser R., Rhodes D., et al. ,40.BusinessModelInnovation:WhentheGameGetsTough,ChangetheGam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pp.291-298.

[3][8][26]Teece D.J.,“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18,no.7(1997), pp.509-533.

[4] Teece D.J.,“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LongRangePlanning, vol.43,no.2-3(2010), pp.172-194.

[5] 原 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0期。

[6][7][24][37][38] 孙永波:《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11年第7期。

[9][12][42][45]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vol.28,no.13(2007),pp.1319-1350.

[10][13][43][46] 焦 豪、魏 江:《企业动态能力度量与功效——本土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1][14][15][19][34]董保宝、葛宝山、王 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管理世界》2011年第3期。

[16][20][49][51]马鸿佳、宋春华、葛宝山:《动态能力、即兴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11期。

[17][18] Schulte W. D.,TheEffectofInternationalCorporateStrategiesand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onCompetitiveAdvantageandFirmPerformance:anExploratoryStudyoftheInternationalEngineering,ProcurementandConstruction(IEPC)Industry,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9.

[21] 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80,no.5(2002),pp.86-92, 133.

[22] Mitchell D., Coles C., “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 vol.24,no.5( 2003),pp.15-21.

[23] 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两上市公司案例》,《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25] 孙 婧、沈志渔:《商业模式设计与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与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年第11期。

[27] 潘安成、邹媛春:《组织忘记、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科研管理》2010年第1期。

[28] 刁玉柱、白景坤:《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一个系统思考框架》,《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29] Eisenhardt K.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vol.2,no. 10-11 (2000),pp.1105-1121.

[30] Zott C.,“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vol.24,no. 2 (2003),pp.97-125.

[31] Moliterno T. P., Wiersema M.F., “Firm Performance, Rent Appropriation, 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 Divestment Capability”,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vol.28,no. 11 (2007),pp.1065-1087.

[32] 张 胜、 路 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世界经济》 2003年第9期。

[33] 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6期。

[35] Wu L. Y.,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under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vol.63,no. 1 (2010),pp.27-31.

[36] 杜丹丽、姜铁成、曾小春:《企业社会资本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以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6期。

[39] 郭毅夫、赵晓康:《资源基础论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0] 云乐鑫:《创业网络对商业模式内容创新影响及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

[41] Amit R., Zott C., “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MitSloanManagementReview, vol.53,no. 3 (2012),pp.41-49.

[44][47] 刘卫星:《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 2013年。

[48][50] 董保宝:《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基于动态能力中介效应的视角》,《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52] 张璐璐:《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 2014年。

[53] Swink M., Narasimhan R., Wang C., “Managing beyond the Factory Walls: Effects of Four Types of Strategic Integration on Manufacturing Plant Performance”,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 vol.25,no. 1 (2007),pp.148-164.

[54] 吴晓波、朱培忠、姚明明:《资产互补性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55] 吴晓波、赵子溢:《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因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年第1期。

[56] 魏云捷、徐大为等:《商业模式变革研究:TCL案例》,《管理评论》2016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竞争优势
矮的优势
商业模式从0到N
感谢竞争
画与话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从星巴克的成功谈商业模式创新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