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胶汤治疗崩漏的临床研究
2018-09-10
中医妇科学《第六版》把崩漏定义为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1-2]。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崩漏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每多气血同病,累及多脏[3]。在治疗方面中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开创了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但临床过程中又不拘泥于三大治法[4-5]。三胶汤为我院专利方,在崩漏方面疗效显著,笔者将其与崩漏常用方清热固经汤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三胶汤治疗崩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的崩漏患者300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第八版《妇产科学》[6]中无排卵型功血的有关内容,中医符合《中医妇科学》(第六版)中崩漏的诊断依据;(2)年龄在15~50岁;(3)治疗前3个月内未用相关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由妊娠病理所引起的子宫出血;(2)伴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3)伴有全身及血液系统疾病;(4)生殖道感染或外伤引起的急不规则子宫出血;(5)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分别给予三胶汤剂(治疗组)和清热固经汤(对照组)。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清热固经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炙龟板30 g、生牡蛎30 g、生地15 g、地骨皮15 g、焦山栀15 g、黄芩12 g、地榆12 g。治疗组:自拟加减三胶汤加减基本方:龟板胶12 g、鹿角胶12 g、阿胶18 g、生地炭28 g、当归15 g、党参15 g、黄芪30 g、白术12 g、枣 仁9-12 g、茯苓15 g、白芍15 g、牡蛎30 g、枳壳12 g、川芎12 g。两组均在诊断性刮宫后第1天开始服用中药汤剂,水煎服,留渣再煎,分2次服用,每天1剂。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月经期不停,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任何与治疗无关的激素及中西药止血药物。
1.3 评价指标
(1)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全血比高切粘度(HSv) ,全血比低切粘度(LsV)。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检查记录一次。(2)激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卵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雌二醇(E2)。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检查记录一次;(3)基础体温测定(BBT),连续测3个月,观察基础体温的单相、双相。(4)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各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果见表2。
2.3 治疗前后体温变化
治疗组BBT双相型110例(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χ2=12.917,P=0.000)。
2.4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妇产科学》将其发病机制概括为“多因素引起的肾气-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功能失调”和“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致使肾气-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难以调控。”根据中医临床实践将崩漏病机概括为“虚、热、瘀”,并逐渐得到人们的共识[7-10]。
本研究治疗组方剂已获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方由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生地炭、当归、党参、 黄芪、白术、枣仁、茯苓、白芍、牡蛎、枳壳和川芎组成。本方龟板胶、鹿角胶、阿胶三胶具有:补阴益肾、益精血、补血止血之功,黄芪、党参为补气主药,起补气以摄血、气旺以生血之作用,气充则推动血液运行有力,有利于淤血的排出,当归有补血、活血,调血中之气的作用;枳壳能增强子宫平滑肌紧张度,收缩子宫,利于淤血排出;本方具有补中有行,化中有生,补而不滞邪,祛邪不伤正,共起滋阴补气,化瘀生新,清宫止血之作用,融“寒流、澄源、复旧”为一体[11-12]。临床中初步统计本药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三胶汤治疗崩漏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激素水平,提高双相型体温变化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激素水平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