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模型指标构建
2018-09-10张新楠王维佳刘清海
■余 菁 张新楠 王维佳 刘清海 徐 杰
1)《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5100802)中山大学党委办公室,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5102753)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510080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新兴媒体不仅为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也为科技期刊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科技期刊运用新闻、广播、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手段展示期刊内容,追求利益效果的最大化[1],提升自身传播力。业内对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概念的定义不够明确。期刊的影响力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的能力,而传播力是指期刊在传播成果过程中为达到传播目标所运用的传播手段的总和[2]。影响力是传播力的基础,扩大影响力是提升传播力的目标。很明显,传播力更强调期刊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将自身形象定位为与期望相符[1-4]。目前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包括访问量、浏览量、全文下载量、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这些指标没有区分传播数字化载体形式和平台,因此评价不够系统[5-6]。有些学者对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如石婧等[7]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例构建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冀芳等[8]在分析各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的影响要素基础上,建立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具体评价模型。这些研究提出了移动传播评价指标和体系,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新评价指标的产生,例如微信传播指数(WeChat Communication Index, WCI)等新型指标的出现,需要对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方法进行补充和拓展。本课题组在学习和参考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添加了与期刊影响力硬件相关的内容,以筛选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价模型指标,这对于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扩大科技期刊影响力、创新科技期刊事业发展和深化科技期刊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对象与目标
本课题组选择2014—2016年《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报刊移动传播指标体系”作为蓝本[9-11],筛选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模型指标。筛选指标时考虑以下原则:(1)期刊自身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同的期刊的移动传播起点不同;(2)期刊移动传播的基础条件,评估期刊移动传播力首要条件是期刊参与到移动传播体系中,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3)影响期刊移动传播力的因素与其设立的传播目标之间的符合度,筛选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模型指标的目标是通过运用模型科学、客观地评价期刊的移动传播力、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为科学评价期刊移动传播力、拓展期刊数字化建设、引导科技期刊向预定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2 建立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指标模型
1.2.1 期刊移动传播力预选评价指标构建
媒体属于大众传播范畴,而科技期刊属于相对小众的传播领域。本课题组融合多方面因素,构建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估预选评价指标,分为期刊实力、编辑队伍实力、微博、微信公众号、入驻数据库客户端和期刊自有App 6个一级指标及下属28个二级指标(表1)。
表1 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估指标模型
注:①国内、业内排名数据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发布的扩展影响因子;②微信传播指数是指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账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反映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③App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
1.2.2 确定评价因素
根据建立的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估预选评价指标模型,确定评价因素为
式中M为总目标期刊移动传播指数,由Mi组成;Mi为一级指标因素,由mij组成;mij为二级指标因素。
1.3 问卷调查方法
为完善评价模型,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问卷调查。邀请30位专家进行评判,这些专家主要来自广东省期刊行业的主编和编辑。全部专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40%的专家具有正高职称。专家分为2组,一组为期刊编辑组,另一组为期刊宣传、发行或微信平台运营组。第一轮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26份;第二轮调查发出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表2)。
2 调查结果
2.1 预调查结果
在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之前,组织了预调查。专家结合实际情况就当前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有关情况反馈了意见和建议。专家对《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部分评价指标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该报告没有体现期刊的特色和专属性,将“期刊实力”更改为“期刊情况”,“编辑队伍实力”更改为“网站”,其二级指标也作相应变更(表3和表4)。二级指标方面,在“期刊自有App”的二级指标中增设“媒体曝光量”和“网民提及量”;建议科学评判期刊自有App的权重等。按照陈艳佳等[12]的研究方法,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表3)。第一轮发放问卷30份,回收2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67%;第二轮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表2 专家情况统计表
表3 专家权威系数统计表
注:Cα为判断影响程度系数;CS为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系数;CR为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CS+Cα)/2。
2.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根据预调查咨询反馈意见对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重新拟定。一级指标变更为:期刊情况(M1)、网站(M2)、微博(M3)、微信公众号(M4)、入驻数据库客户端(M5)和期刊自有App (M6)。各级指标按照Likert五点计分法依次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予5、4、3、2、1分,展开第一轮专家咨询。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一级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各组专家咨询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二级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各组专家对博文数量、App评论数量(安卓)、App评分(安卓)、App Store搜索数量(苹果)、App评论数量(苹果)和App评分(苹果)6项二级指标咨询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其余指标咨询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第二轮问卷各级指标按照Likert五点计分法依次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予9、7、5、3、1分。
表4 第一轮专家咨询二级指标统计分析 (均数±标准差)
统计因素i的评价分值bi,以及因素i所在指标集合中所有指标分值的总和,即
则各因素在该指标集合中的权重Ai为
根据专家打分情况,得出各级指标的专家赋值表(表5和表6)。
表5 专家赋值表(一级指标)
将分值代入(3)式,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为
Ai={0.205, 0.182, 13.4, 0.186, 0.159, 0.134}
(4)
将分值代入(3)式,计算二级指标的权重为
参照(1)式,得出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指数计算方法:
M=0.108m11+0.097m12+0.06m21+0.061m22+
0.061m23+0.027m31+0.022m32+0.028m33+
0.028m34+0.028m35+0.186m41+0.021m51+
0.023m52+0.023m53+0.023m54+0.025m55+
0.022m56+0.023m57+0.013m61+0.013m62+
0.011m63+0.012m64+0.014m65+0.013m66+
0.012m67+0.012m68+0.018m69+0.018m610
(6)
表6 专家赋值表(二级指标)
3 讨论
本研究成败的关键在于专家的选择,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来保证专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期刊编辑组为从事期刊编辑行业9年以上的专家,期刊宣传、发行或微信平台运营组为期刊编务、微信公众号维护人员。69.23%的专家年龄在40岁以上,其学历均在硕士及以上,工作年限在11年以上的专家占73.08%,并且工作经历与本研究有关,61.53%的专家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问卷回收率反映了专家的积极程度,也是专家意见汇总的基础。第一轮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86.67%,第二轮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100.00%,回收率满足统计学需要。问卷的权威系数基于专家填写的判断依据、影响程度量化表和熟悉度表的数据计算而得。一级指标中,专家对“入驻数据库客户端”之外的5项指标均有很好的权威性,权威系数均大于0.7;而对“入驻数据库客户端”数据的权威系数为0.5962~0.6077,说明专家对大多数一级指标较为熟悉,意见具有权威性。
本研究期望解决的问题在于科学合理地筛选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增加后期搜集指标的难度与数据处理的复杂性。评价模型中的指标数据均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期刊情况指标可通过各大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获得;网站指标可通过各期刊所办的网站获得;微博指标可通过新浪微博获得;微信公众号指标可通过“清博大数据”提供的WCI获得;入驻数据库客户端指标可从该期刊所入驻的各数据库客户端获得;期刊自有App指标可从安卓商店或App Store中获得。值得关注的是,期刊编辑、期刊宣传和发行工作者对评价模型中的大多数指标持有相同的观点,说明本评价模型的指标选取得到了专家的认同。专家仅对于博文数量、App评论数量(安卓)、App评分(安卓)、App Store搜索数量(苹果)、App评论数量(苹果)和App评分(苹果)6项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期刊宣传、发行或微信平台运营人员(宣传组)大多由编务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方向、观察和思考期刊的传播力角度与编辑有所不同。由表2可知,期刊宣传、发行或微信平台运营组专家对于以上6项的评分高于期刊编辑组专家,说明前者认为这6项指标对于期刊移动传播力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中青年读者普遍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检索资料。网络传播已经是当前科技期刊传播的主流力量。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的空白建立移动传播评价模型,激励其增加对移动传播的投入,引导和规范科技期刊建立健全科技期刊传播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13-14]。期刊传播力建设和评价与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息息相关,通过传播期刊的内容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获得读者对期刊内容的知晓、认同或者质疑。传播是期刊发挥其效应的起始点,通过传播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15]。如何扩大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从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着手,加强期刊特色内容建设,以信息传播模式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16]。
4 结语
建立期刊移动传播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本研究选取一定角度抛砖引玉,提出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模型指标筛选初步构想,以期刊情况、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入驻数据库客户端和期刊自有App 6个指标评价期刊移动传播力,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拟为构建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仅从理论层面分析和探讨,并未在各个学科领域深入开展实际应用研究,应用的样本数量较小,还需要扩大样本数量并且在更多领域应用测试后,方可建立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体系,这也是本课题组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