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
2018-09-10倪腊贵上海市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
倪腊贵 上海市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阶段是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作为下一步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改革的新热点。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也强调学校体育工作要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探讨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的研究既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内涵
综合国际教育组织及我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将体育核心素养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表述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所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及体育态度、情感等,具体涵盖了体育三基、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思想及体育品质、精神等”。其中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获得是基础,体育态度的培养是关键,体育精神的形成是核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实现是最终目标,他们之间属于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
二、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首先,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是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载体,是实现核心素养各级目标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途径。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了解体育运动的规则;掌握走、跑、跳、投、搬、爬、攀、钻、滚、翻等体育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体育文化水平;发扬体育竞技及团结合作精神。探究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一线体育教师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核心素养”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特指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关键能力。而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对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深刻、透彻和前沿的程度,反映对原有方法体系的突破与超越能力。在新一轮的课改及上海市小学兴趣化教学实施的背景下,要想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及妙趣横生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体会运动参与的乐趣和成功体验,并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切实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其次,强化课外自主锻炼和比赛。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习惯,而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自觉锻炼的习惯时,终身体育才可能落到实处从而影响其未来的生活方式,因此首先要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其次,在课外时间培养自主化、科学化、生活化的体育锻炼方法,最终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课外自主学练一般包括参加野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欣赏体育赛事、参加体育兴趣班或俱乐部等等。学生在掌握了一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自我动力,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此外,还需要鼓励学生们参加校内外体育比赛、校外体育机构组织的有关体育综合活动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探究及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加强体育理论的学习。室内理论课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小学生在掌握体育基本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有实用价值的内容讲得越多,学生们听起来就会越有兴趣,从而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实践。此外,让学生不仅懂得运动技术的原理,学会动作要领,还要懂得如何去运用体育运动的保健常识,比如,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办法,夏季冬季运动的注意事项,在运动前中后如何进行科学的饮食、饮水等,通过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在运动实践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结语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关系到当前我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问题,对提高小学阶段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基本内涵的前提下,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引导,注重学生的快乐参与,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课外自主锻炼和比赛以及体育理论学习,使学生在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等维度,为提高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