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年创业和旅游扶贫放心上
——记陕西省老青协副会长王邦厚
2018-09-10清橙
文/清橙
从省旅游局退休后,出于“贫寒之家”身世和对“乡愁”的多多挂牵,也因为当年做共青团工作生成的久不忘怀的青年情愫,王邦厚总是把心思倾情于青年创业事业,把大量的精力投放给有养育之恩的乡村。他先后担任省老青协副会长、名誉副会长十余年,一心扑在协会工作上,无偿自愿地承担着协会许多重要工作。同时又利用自己多年从事旅游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不少有资源且贫困的县区进行旅游项目策划,促进一些乡村脱贫致富。他的善行义举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扬。
创业是青年人安身立命的夙愿,也是王邦厚延续往年共青团工作激情、助力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思想基础。2009年,有个叫张欢的小伙,从瑞士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后回到西安,他本可以在其父开办的餐饮公司谋个好职位,也可以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当个餐厅领班。可从国外学习中产生的谋职理念,使他对现状并不“安分守己”,毅然辞掉了那份难觅的职业,卖掉了心爱的奥迪车,联络几位同窗好友,在艰苦的市场奔波中寻求自我价值取向。经过一番社会调查和摸爬滚打,成立了捷星快餐公司,从卖盒饭起步,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向老青协送匾
王邦厚被这种不依赖父母、不安于现状、自主创业的精神所触动,他很快将这一信息告诉老青协。随后,岳松华会长和各位副会长、秘书长走进捷星考察,也被一帮年轻人敢想敢干的创业精神打动。几乎在捷星开业的同时,省老青协将其定为“青年创业就业示范点”,采取各种形式给予扶持帮助,还将捷星的盒饭定为老青协的会议用餐。开办初期,王邦厚常去捷星座谈交流,不仅发现捷星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创业理念,而且发现参与其中的年轻人有海外学子归来入股的,有放弃优厚待遇想在捷星成就一番事业的,有自办企业受挫后加盟的,还有受法律制裁欲来捷星重塑人生的。王邦厚在调查中对捷星的成功起步感到欢欣鼓舞,很快写出了《海外归来创业路》的调查报告,并由省老青协分送给省上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换来了对捷星的扶持帮助。2011年10月,王邦厚又一次走进捷星,这时的捷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从当初的8名员工、一天只卖8份盒饭,发展到具有承接大型会议用餐、大型企业餐厅外包和公关团膳三大外卖市场的知名餐饮企业,张欢也成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的十大创业青年之一,并入选为CCTV第二届中国创富榜50强。
为了用捷星的成功经验带动社会青年创业就业,王邦厚同岳松华会长积极与省人社厅、省商业厅、团省委和西安市高新区沟通,共同举办了“青年创业就业暨捷星发展研讨会”。会前,王邦厚通过深入调查,撰写了《捷星的成功以及价值体现》的万言文稿,深刻总结了捷星不甘平庸的处世观、授之以渔的育人观、以小谋大的进取观、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如孝敬父母那样对待顾客的服务观等五大创业之道。这一文稿在研讨会上发布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记者对此文稍做增删后,以“小盒饭成就大事业”为题,将捷星的经验刊载于《陕西领导参考》期刊上。捷星靠自立自强获得了成功,捷星在庆贺成功的同时,也向省老青协送上了“舔犊之恩,没齿难忘”的牌匾。
王邦厚在省旅游局工作了10年。退休后,他凭着长期养成的职业感情和惯性思维,经常奔走于省内外乡村,借工作和休闲之机,为旅游强县富民倾注心力,为不少县区进行过旅游策划,对不少村落进行过旅游人才培训,对不少景区拟写过形象用语。他先后在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研讨会、全国孙思邈养生研讨会和其他场合发表了《延安旅游升位与规模扩张》《给足地位,借势发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三看养生游,铜川福寿地》《厚待陈炉》《活化陈炉》《农家乐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五到位》《亦福亦寿看宜君》《安神养体话麟游》《岚皋特色的价值体现》《从小县大文章看留坝旅游的内生动力》等多篇见诸报刊的文稿。
2015年,党和国家发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一系列指示,平利县龙洞河村被列为陕西省31个旅游规划扶贫试点村之一,由西北大学资深老教授朱玉槐和多年从事旅游规划管理工作的王邦厚牵头组成老年规划班子,无偿承担了该村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龙洞河村地处秦渝交界的大巴山区,是陕西省最南端的一个偏僻山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全村275户,贫困户多达105户。2015年12月16日,年逾76岁的王邦厚,拖着家人挂牵的病体,与几位同是七十岁上下的老人,在秦巴山区经过一天长途奔波,来到了龙洞河村。这几个从乡下走出来,曾体会过贫穷和辛酸的老人,怀着对农村、对农民的特殊情结,全身心地投入到龙洞河村的旅游规划编制中去。他们不顾年迈体衰,履冰涉险、登高下沟,对分散在20平方公里范围的乡宅、民俗、野林、群瀑、茶坡、山果、药材、蜂场等特色资源一一考察。策划了“双龙送瑞”“龙洞新市”“十里龙吟”“巴山乡趣”“穿越时空”“竹海绿谷”“五园一场”等多个旅游扶贫产品,草拟了规划初稿。为达到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和项目落地效果,2016年春节他们又带着问题,在龙洞河村住了6天。在这6天时间里,他们白天上山入户,晚上座谈笔耕,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为强化项目的可操作性,他们多次到项目选地进行详细勘探,集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政策兜底户、低保户、伤残户、鳏寡老人和“抗战英雄”、老蜂农、老茶农、老药农等各种种养户进行了一一走访,对105户贫困家庭的人口、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生活来源逐一摸排造册,并用计算机进行了分析、归类等数据处理,制作了各类统计图表,帮助村上建立了贫困户电子档案,提出各种具体的脱贫措施。在此基础上,由王邦厚主笔完成了3万余字的旅游扶贫规划文本。
这次规划编制虽然是一次无偿的公益活动,但所耗费的精力,收到的效果,都超过他们过去所有规划成果的水准。在整个规划编制期间,他们都是自掏腰包解决食宿,没有从县、镇、村拿过一分钱。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脱贫致富送上了一份辛劳,也以良知和感情驱使下的全身心付出,受到当地村民的尊重和精神上的自我愉悦。
参加研讨会
王邦厚常说,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老年人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多融入、多参与社会事务才能不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脱节。所以,平时一有闲暇,他就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读、多看,不管是书刊、电视、网络、广告,凡觉得有用的,他都一一收入囊中,努力充实、提升自己。在积极奉献中,营造一个有成就感的快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