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地区HCV感染对FibroScan测量脂肪肝受控衰减参数的影响
2018-09-10黄腊平吴艺锋
黄腊平 陈 焰 吴艺锋
1.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科 (广东 佛山,528200)2.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感染科
肝脂肪变是脂肪肝的早期病理变化,现有研究表明,肝脂肪变也是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一个常见组织学表现,与肝纤维化、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相关。现有研究显示[1],CHC出现肝脂肪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但关于HCV感染对FibroScan测量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CAP值时是否产生额外的影响,临床鲜有相关报道,我们以广东佛山地区患者为对象,在当地的CHC以及NAFLD流行病学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均为广东佛山地区常住居民。其中单纯CHC(无合并NAFLD)组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9.20±10.62)岁,平均BMI值为(22.44±2.02)kg/m2;基因1b型10例,2a型1例,6a型4例,单纯NAFLD(无合并CHC)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9.65±10.12)岁,平均BMI值为(25.88±2.65)kg/m2;CHC合并NAFLD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9.50±11.58)岁,平均BMI值为(25.72±2.64)kg/m2,其中基因1b型20例,6a型10例。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CHC组的平均BMI值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NAFLD组、CHC合并NAFLD组的平均BMI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单纯CHC组患者符合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颁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NAFLD患者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颁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3]的诊断标准,经本院或外院肝穿刺取活组织病理确诊。CHC合并NAFLD患者需同时符合上述两者。
1.3 排除标准 合并有以下疾病者年龄<18岁;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基因3型HCV感染或合并其他病毒性感染;其他可导致脂肪肝的情况如全胃肠外营养、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脂质萎缩性糖尿病、Mauriac综合征等;肝硬化、肝癌。
1.4 观察指标
1.4.1 CAP值检测 应用502机型FibroScan进行脂肪肝变量测定,由接受过专业培训并有相关资质的医师操作。根据患者体型采用适合规格的探头,探测皮下2.5~6.5cm,体积约3cm3的肝组织。严格按照FibroScan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中患者取仰卧体位,调整上肢摆位以最大程度的实施肋间隙扩展。选择检测区域为患者的右腋中线第5到第7肋间。具体操作方法:探头与肋间隙皮肤保持垂直,压力指示灯绿色,观察显示屏上M波形强度均匀一致,A波呈一斜行直线型,激发超声波开始检测。连续成功检测10次,取平均值为最后测定结果。有效性判定:四分位间距(IQR)与中位值比值(IQR/M)<30%。
1.4.2 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 检测方法:①采用基因分型芯片检测HCV基因分型情况,采用异硫氰酸胍(TR IZOL)-氯仿-异丙醇,取血清中病毒RNA,75%乙醇洗涤沉淀,采用RT-PCR方法扩增HCV-5NTR区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紫外灯下观察分型。②HCV RNA定量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灵敏度80拷贝/mL,检测>80拷贝/mL,则可判定为良性。
1.4.3 仪器与试剂:日本Hitachi7170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PE57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器。HCV RNA定量试剂(深圳达尔安上午工程有限公司生产)、HCV RNA基因分型试剂(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批号:20041101)。
2 结果
2.1 3组患者CAP值与年龄、性别、BMI之间的相关性 经分析对比,3组患者CAP值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但与BMI呈正相关(r=0.48,P=0.01)。
2.2 3组患者CAP值、BMI值的比较 见表1。
表1 3组患者CAP值、BMI值的比较
与NAFLD组、CHC+NAFLD组比较,#P<0.05;与CHC+NAFLD组比较,△P>0.05
2.3 HCV基因型、HCV RNA载量对CAP值的影响 见表2。
表2 不同HCV基因型、HCV RNA载量患者CAP值的比较
3 讨论
人体中肝脏脂肪正常含量约为3%,若体内脂肪积累量高于肝脏湿重5%,或肝脏中5%肝细胞脂肪沉积,即发生肝脂肪变[4]。当肝脂肪变与病毒性肝炎共同存在的时候,会大大促进肝纤维化发展,甚至增加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5,6],而脂肪肝会影响CHC疾病发展以及治疗效果,较早期的国外指南已将脂肪肝作为影响丙肝病毒学应答因素[7]。有研究表明,肝脂肪变是CHC一种常见组织学表现,与肝细胞癌、肝硬化、肝纤维化相关。CHC肝脂肪变发生率高于正常人,其中3型丙肝感染者并发脂肪肝的概率最高,可达54%~76%[8,9]。有病毒学研究认为,3a型丙肝病毒的核心蛋白可诱发直接细胞病变效应,从而引起受感染肝细胞的脂肪变性,而其他基因型病毒则主要通过宿主代谢特征而引起肝脏的脂肪变性[10],说明不同基因型HCV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发生脂肪肝的途径可能不同,这可能是造成其并发脂肪肝的概率不同的原因。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以超声检查为基础,无创测定肝纤维化程度,该方法被临床广泛用于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病情监测,但初期未能用于明确肝脏脂肪病变程度[11]。随着技术的深入研究,当前已广泛投入临床应用的FibroScan-502机型,可以同时测定CAP值以及肝脏硬度值,用于评定脂肪变和肝纤维化程度[12]。
本研究中,3组患者CAP值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而与BMI值呈正相关。单纯CHC组的CAP值低于单纯NAFLD组、CHC合并NAFLD组,而单纯NAFLD组与CHC合并NAFLD组的CAP值对比无明显差异;CHC合并NAFLD组患者中,不同HCV RNA载量以及不同丙肝基因型亚组之间的CAP值亦无明显差异。这说明至少某些基因型(如本研究的1b、6a)的HCV感染,对FibroScan测量脂肪肝的CAP值的影响较小,CAP值的高低主要与BMI值相关。甘志超等[13]研究发现,1b型和非1b型丙肝患者脂肪肝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刘景春研究[14]认为,预测CHC患者合并肝脂肪变与BMI、WHR(腰臀比)及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而与血清HCV RNA是否阳性无关。上述研究与本研究观点一定程度相符。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所选取的样本例数较少,研究对象的丙肝基因分型有限。要更充分判断HCV感染对FibroScan测量脂肪肝CAP值的影响,需要更进一步的大样本量、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