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8-09-10陈礼花
陈礼花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方法借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文章从传统文化视角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提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以期提升培育成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178-03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and method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core socialist values, which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s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 as the carri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ultivation.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大学生价值观偏离已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了②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群体仍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较为肤浅,情感认同较低,知行合一困难等问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依托有效的载体才能更深入的开展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意识形态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以经典文献、风俗传统等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广泛地以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存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文化资源
我国古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都可以构成对应关系。 “仁”的本义是“爱人”,“仁者爱人”是“仁”之核心,“孝悌爱亲”是“仁”之本,“推己及人”是“仁”之道,“和而不同”则是“仁”之目标,皆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和谐。在古代以孝求忠的“家国同构”中,“仁”的含义又体现为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无不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可见,古代“仁”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和谐、友善、爱国的价值理念。“义”以 “仁”为标准,合乎规矩,符合天道则“义”,否则就是不“义”。“义”是古人追求的根本价值之一,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义”是道德行为中“当”与“不当”的试金石,体现出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理念。“礼”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及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④的作用。所谓“礼达而分定”,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反之,不遵守与自己身份和地位相符的规范,“礼不行则上下昏”,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之了。因此,“礼”体现了法治的价值理念。“智” 在古代与“知”意思相同,有理智明智、明辨是非之义。拥有正确的道德判断是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因此,“智”也与敬业、诚信等价值理念相关。“信”有讲信用,诚实不欺的意思。儒家认为“诚”和“信”是一致的,“诚”是“信”的内涵。此外,“诚”和友善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所谓“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⑤。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方法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优秀道德教育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1. 身教。传统道德教育不仅重视言传,更注重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修己以安人,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陶人、感染人。2. 个体修行。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自我修养,认为自省是理性的智慧,通过时时内省,完善修养可以成就个人的高尚德操。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③。孔子认为遇到问题是否从自身寻找原因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⑥,提倡多反省,反思学过的知识是否消化,行为是否得当。3. 潜移默化。传统道德教育非常重视教育环境的能动作用,认为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熏陶教化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⑥说明客观环境对人的德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4. 知行合一。我国思想家历来非常重视教育中的踐行作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⑦“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也;不临深壑,不知地之厚也。”⑥都表明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与行是一个整体,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二、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方法借鉴,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可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研究对四川省绵阳市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586份,问卷有效率为97.66%。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6.56%的学生表示“知道,能清晰表达并清楚其具体含义”,40.24%的学生表示“知道,能清晰表达但不清楚确切含义”,28.7%的学生表示“有所了解,但不能完全表达”,4.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较高,但是对其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比较肤浅,仅有26.56%的学生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含义。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43.6%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意义深刻,38.7%的学生认为通俗易懂,15.1%的学生表示部分难理解,2.6%的学生表示全部难理解。62.3%的学生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很大,需要大力提倡,24.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意义不大,7.3%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意义,仅仅是一个口号,5.8%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接受和赞同,但是仍有2.6%的学生表示难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7.3%的学生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什么意义。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践行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82.3%的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2.3%的学生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重大,有必要提倡。但仍有46.5%的学生表示尽管自己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未将其作为行动的原则和指南。这说明不少大学生知与行没有形成内在的统一,知转化为行存在困难。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为课程教学主战场的学校,应进行系统设计,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和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协调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达成“内外协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方法借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筑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石
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首先应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基础地位,拓宽其专业覆盖面,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从整体和宏观上有所掌握。高校可以建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群,使大学生通过课堂主渠道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凝聚思想共识,坚定价值追求。
其次,部分高校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对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所在学校教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情况”有16.5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72.84%的同学选择了“偶尔”,10.6%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注重“身教”,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觉在课程教学中挖掘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品格,坚定大学生价值追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熏陶,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人文化成的教育力量,学生在熏陶和感染中从心灵深处进行积淀。校园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校园的建筑群、景观园林等令人赏心悦目的物质文化环境,可以形成一种的美的感受和氛围,给人以无形的感染力,会促成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校园精神熏陶和约束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2]校训、校徽、校歌拥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應高度契合。大学制度文化制约和引领着大学生的行为和方向,良好的制度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自觉。
(三)加强实践养成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
高校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规范融入形式多样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强化理论认知,将理论根植于自身的情感体系,进而自觉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将娱乐性活动和政治性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相结合,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四、结束语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坚定价值追求。高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加强实践养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释:
①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②丁学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N].中国文物报,2010-06-23(005).
③论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④左传译注[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7.
⑤孟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⑥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⑦《大学·中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金家新.大学校训: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的宣扬[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46-48.
[3]孙研,嘎日达,斯琴高娃.“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高教学刊,2016(07):20-21.
[4]韩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5(24):222-223.
[5]郑乐,姜良杰.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与培育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11):16-18.
[6]罗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8(05):169-171.
[7]李飞,李涛.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高教学刊,2015(1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