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生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2018-09-10朱柳南
朱柳南
摘 要:花生是“高饱腹感”食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具有降低胆固醇、延缓人体衰老等功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行业,在我国农业收入方面,花生的收入占了很高的比例,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研究优质花生的高产种植技术,对我国花生种植意义十分重大。从花生种植的外界环境、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及播种要求、病虫害防治几方面,讨论了花生的优质高产种植技术,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12-0037-02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志码: B
花生的果实为荚果,通常分为大、中、小3种,有蚕茧形、串珠形和曲棍形等。若想提高花生的产量,找到优质高产的种植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种植出优质高产的花生,是大多数农业生产户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 地域条件
山东省是花生的主要产区,出口花生数量占全国的90%左右。根据山东省的土壤情况,将山东省划分为3个主要生产区:日照、青岛、临沂。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培育出高产量的花生,所以土地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有如下要求:第一点,必须保证生长环境的干净。只有在干净的地方生长出来的花生才更自然。第二点,在种植花生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选择合适的土地,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土壤条件。花生适宜偏酸性的土壤,pH值以6.0~6.5为好。最适宜种植花生的土壤是肥力较高的沙壤土,这种土壤通透性好,且花生根系发达,利于结瘤;土壤松紧适宜,有利于荚果发育,致使花生果壳光洁、果型大、质量好,商品价值高。第三点,必须要保证供水。种植任何农作物,都得保持足够的水分供应。山东省主产区的土壤大多为上虚下实、疏松透气的沙壤土,钙含量较高,容易生产出高产量的花生。
2 品种选择
要想提高花生的产量,首先要选择优质的花生品种。目前,产量高的品种有潍花8号、中农108号等。这些花生品种均属紧凑型,具有抗病、抗倒、抗旱、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性好的特征。种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在处理种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空气相对湿度,不能让种子的水分过高;在剥壳之前,选择晴朗的天气,将种子晾晒1~2 d;将花生壳剥去,对种子进行分类,将坏损、劣质的种子剔除,确保种子长出时有较高的出苗率及存活率。
3 种植方式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有很多种植花生的技术,如按照栽培方式划分,有露地和薄膜覆盖的播种方式;按作业方式划分,有人工点播和机械播种。其中薄膜覆盖法最为常用,一般选用黑色薄膜,其可以为花生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同时避免污染,保证花生的高质量。
4 播种
4.1 播种时间
花生是一种喜温作物,所以要在适宜的温度时播种。最适合播种花生的温度是12 ℃左右,而适宜花生开花的温度是23~28 ℃,最低温度为19 ℃。因此,种植花生的温度一定要把握好,立春过后基本上可以满足花生播种的温度需求。一般来说,花生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是4月中旬到5月上旬。
4.2 播种要求
花生的生长过程分为发芽出苗期、幼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5个阶段[1]。而在花生的生长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从花生播种开始,到施肥、起垄、薄膜覆盖、在地膜上放土等環节要一起完成。而在整个过程中,对花生的施肥十分关键。一定要施足有机肥料,每667 m2花生施足2~3 m3农家肥。还要施用生物菌肥,用量为40 kg/667 m2,施用生物菌肥后的土壤疏松透气性强,有利于花生果入土,促进花生根瘤菌的形成,且生物菌能杀死土壤中的有害菌,保护有益菌,特别是后期花生收获时可以省工省时。同时,花生的种植密度是否合理,同样是生产高产量花生的关键。花生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3万~15万穴/hm2,垄间距为60~80 cm,穴距13 cm左右,每穴栽种2颗花生。一般花生的播种深度在5 cm左右,要做到“干的地方不深种,浅的地方不浅种”。花生播种完之后,要密切关注花生的生长情况,当花生的子叶顶出土时,就应该将覆盖的土除掉,保证花生苗可以正常生长。
5 病虫害防治
花生常见的病害是青枯病,主要表现是叶片枯萎,根颈变为黑色,从而枯死。花生还可能出现的病害包括叶斑病、炭疽病等。对于青枯病、叶斑病等,可以用多菌灵、代森锰锌交替防治。花生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等。这些害虫会将花生的荚果掏空,导致花生死苗而减产。因此在种植之前,应用辛硫磷拌种,这样才能保证花生的高产[2]。
6 结论
花生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对人体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的补充十分重要。并且我国的花生出口到许多国家,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保持花生高产这一优势,必须要积极主动地提升种植技术,以此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1 ] 刘克钊,陈捍军,黄梅芳.花生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1):29-30.
[ 2 ] 聂淑清.花生新品种阜花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09):69-76.
(收稿日期:2018-10-15)